用竹編美化生活空間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工藝-黃啟祥

竹編工藝-黃啟祥

南投縣竹山鎮

用竹編美化生活空間

竹編工藝-黃啟祥

2023-11-10

黃啟祥先生為人間國寶黃塗山藝師之次子,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深諳黃塗山藝師的竹編秘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黃啟祥先生作品注重實用性,擅於展現生活器具,其健康狀況良好,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黃啟祥先生民國99年至102年獲選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傳習藝生,並於102年經結業考核審查通過,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人間國寶黃塗山次子,長時間跟隨黃塗山學習,承自其技藝,基本功夫相當紮實。1963年,因家中製作外銷竹藝品,因協助父親於家中趕製外銷品,遂逐漸全部接手其父親的家中工作。1966年初中畢業,跟隨黃塗山至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學習3年,從基礎剖竹到完成作品皆逐一學習。結束後,開始在家中製作父親承接的訂單,如:髮夾、胸針、鑰匙圈、飾品等。1968年至竹藝工廠工作約2年,以行李箱、花器製作居多,因工資微薄,1969年轉職至台灣三洋台中修理廠工作,但假日仍返家仍幫忙傳統竹編相關工作,1978年服完兵役後則轉至公務單位服務。但工作之餘,仍投入傳統竹編工藝的學習, 2007年自公務單位退休,自此專心投入傳統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教學。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

相關文章

2023-11-08

江岳哲是台灣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堅持使用傳統的紙糊製作方式,已經持續40年。他的紙糊獅頭製作過程非常耗時,一隻獅頭需要45天的時間完成,包括塑模、上紙、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裝飾等多個步驟。製作紙糊獅頭的過程中,他堅持不使用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玻璃纖維、不鏽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而是保留了傳統的紙糊技藝。

2023-09-26

交趾陶為低溫彩釉軟陶,其淵源可追溯到漢綠釉、唐三彩、宋遼金三彩、元玻璃器及明清素三彩,主要都採低溫鉛釉為主要的燒成釉,加上燒製技術及釉藥色彩開發 。 交趾陶的「交趾」一詞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為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 ;第二個說法為江戶時代日本人認為出現在中南半島,明、清時期中國廣東一帶所燒製的瓷器印泥盒,適合當作茶道中拿來點香的「香盒」,當時中南半島為「交趾支那」,於是日本人便稱之為「交趾燒」。

2023-11-10

林烈輝製鑼技藝傳承自其父林午已歷一甲子有年,技藝精湛,銅鑼之選料、製作工序、捶打、銲接、成形等均具有一定的脈絡與格式,累有經驗。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有傳習意願。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