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琉璃珠藝術家

屏東縣內埔鄉

琉璃珠qata-雷賜

琉璃珠qata-雷賜

屏東縣內埔鄉

排灣族琉璃珠藝術家

琉璃珠qata-雷賜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古琉璃珠融合於排灣族生命意識裡,包括宗教信仰、生命觀、倫理、身分象徵、人品規範、族群結構及審美;排灣族沒有文字,透過代代相傳,琉璃珠成了活辭典和重要的文化寶藏。 琉璃珠珠飾為排灣族與魯凱族社會具有交換價值之貴重物品,在其貴族階層社會制度中與婚姻、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表徵等多個社會重要系統互相交織,當代琉璃珠製作工藝及其研創至今已超過40年,確屬具有歷史性及藝術價值之原住民族傳統工藝。

相關文章

2023-11-01

楊重家先生擅長剪黏泥作,作品生動活潑,造型立體,層次分明,刻劃細膩,富於變化,極具傳統藝術之價值,具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2023-11-09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