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是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與其他族群不同,呈現鄒族生態知識工藝技術與生活美學,材料來自生態環境,各動物獸皮有其用途,鄒族早期利用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做衣服。顯現鄒族善用自然資源的族群智慧。為代代相傳之工藝,歷史意義深厚。

相關文章

2023-11-09

徐明河是一位在剪黏工藝領域具有卓越才華的藝術家。他起初在中藥行工作,但在16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在萬華集義宮從事屋頂剪黏工程的姚自來。被姚自來的精湛技藝所吸引,徐明河成為了他的學徒。在跟隨姚自來學習剪黏技藝的過程中,徐明河展現出聰明和天賦,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他受到姚自來的指導,施作了許多知名廟宇的剪黏作品,包括萬華集義宮、臺北關渡宮、宜蘭冬山定安宮、野柳保安宮、木柵忠順廟等。

2023-11-09

葉星佑交趾陶工藝技術成熟,手藝不僅傳承了純正的交趾陶釉色技術,其技藝細膩精湛,充分保存了本土交趾工藝的美感。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於清中葉以後,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由於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據說日治時期,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評其為「東洋絕技」而受珍視,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嘉義燒」,而「交趾燒」、「交趾陶」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事實上,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但型式、作法、用途則源自中國,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2023-11-08

江岳哲是台灣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堅持使用傳統的紙糊製作方式,已經持續40年。他的紙糊獅頭製作過程非常耗時,一隻獅頭需要45天的時間完成,包括塑模、上紙、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裝飾等多個步驟。製作紙糊獅頭的過程中,他堅持不使用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玻璃纖維、不鏽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而是保留了傳統的紙糊技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