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特有傳統工藝

臺中市大甲區

大甲鐵壺-黃天來

大甲鐵壺-黃天來

臺中市大甲區

臺中特有傳統工藝

大甲鐵壺-黃天來

2023-11-09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鐵壺」顧名思義以鐵製成,最早僅係取其加熱、耐用,而在文化推衍相關技術發展成熟後,為避免燃燒加熱釋放鐵金屬,改以不鏽鋼材取代,因創作者出生於大甲,回鄉創業,希能推展形成群聚效應,而取名「大甲鐵壺」。

相關文章

2023-11-01

許陳春以傳統刺繡技法為基礎,賦予立體刺繡新生命,創作出麒麟、火雞、龍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現出他高超的技術和藝術造詣。他的作品曾經獲得文建會民族工藝獎,具有藝術性。特別是他的八仙綵作品,運用繡線、布及針為媒材,以特殊的技法,讓八仙立體化,具有特殊性。他天生的女紅好手,無師自通地投入立體刺繡的創作,將傳統刺繡變成漂亮的擺飾品,並因此獲得「鹿港第一繡」的美譽,具有地方性。

2023-11-09

蔡德太熟知傳統木雕的技藝與知識,尤擅廟宇、祠堂鑿花,工法細緻,技藝精湛,並能自繪畫稿,對畫面空間佈局、題材安排或線條表現,均能掌握得宜。40多年來其作品散布全臺各地。從事古蹟的鑿花修復20多年,有豐富經驗,甚至新加坡亦有修復作品。蔡德太除納有門徒外,並於大學及及地方文化單位開設鑿花推廣課程,傳習能力及意願皆足。蔡德太師承張永全與黃澄雄門下,也收藏潘麗水等繪師原稿,積極從前輩大師的畫稿中學習構圖、佈局與傳統題材運用,充分掌握技藝及運用場域之表現形式。其鑿花雕技、圖案設計及實務施工能力均優異,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