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雕刻藝術顛峰

臺南市北區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

臺南市北區

傳統雕刻藝術顛峰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

2023-11-08

陳南陽是台灣傳統木雕工藝的傑出藝師,他於1960年畢業後,跟隨陳火木藝師學習茄苳入石柳工藝。在學徒時期,他主要專注於學習木雕的基本技巧,從辨識木材到研磨木工工具,逐漸熟練各種刀法。他在學徒時期學習了茄苳入石柳工藝,並在1962年出師後開始進行廟宇雕刻工作。

在早期,他參與製作日本外銷的「欄間雕刻」,主要負責繪製雕刻所需的圖稿。後來,他回到台灣,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繼續從事傳統木雕工藝的製作。他與陳火木之子陳燦亨藝師合作,共同製作茄苳入石柳製品,其中南陽師負責繪製畫稿,交由陳燦亨藝師實際製作。

雖然在2000年代後,陳南陽與陳燦亨分開,在各自的工作室獨立工作,但他仍持續提供畫稿給陳燦亨藝師使用,並延續傳統木雕工藝的傳承。陳南陽的工藝技巧和繪畫才華使他成為台灣木雕工藝領域的重要人物,對於這門傳統藝術的保存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文章

2023-11-08

王保原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摃槌」(將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2023-11-01

黃媽慶是鹿港北頭村的木雕藝術家,出生於1952年。他來自討海人的家庭,14歲起師從泉州木雕師傅阜王錦宣學習木器雕刻技巧。在學成後,他從事商業性的木雕工作,包括製作寺廟祭拜用品、欄間雕刻等。然而,隨著臺灣傳統木雕產業市場萎縮,他開始轉型,於1992年起放棄商業代工,開始進行傳統藝術創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