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共賞

雲林縣北港鎮

轎前吹

轎前吹

雲林縣北港鎮

天人共賞

轎前吹

2023-11-08


鼓吹樂出現甚早,在〈中國音樂辭典〉一書中,認為鼓吹樂最初的使用,和漢代初年班壹所帶領的游獵隊伍,以及西北民族生活有關,歷代經典〈禮記〉、〈漢書〉、乃至宎代郭茂倩著〈樂府詩集〉等,亦有鼓吹樂始的紀錄。鼓吹樂除了用於國家儀式、宮廷音樂、樂府制度,也盛行於民間,孫敏〈中原鼓吹樂的歷史嬗變〉、薛藝兵〈民間欠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禯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與〈中國嗩吶音樂的文化審視〉等書中,多強調鼓吹樂與民間社會的關聯,廣泛運用於婚喪禮儀等生命禮俗,風格與體裁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成多元發展。 

在台灣,鼓吹樂包含鑼鼓及嗩吶,惟在閩南語並無使用嗩吶這一詞彙,直接稱嗩吶為「鼓吹」,或簡稱「吹」(下文即用鼓吹意指嗩吶),廣泛運用於廟會迎神、戲曲、道士科儀當中,是重要的民俗樂器。蘇仁義身兼北港北管集雅軒,南管汾雅齋之館先生,嘉義城隍廟頭手樂師,鼓吹藝術頗受各方肯定。出自鼓吹世家,具傳統轎前吹才華,目前為北港集雅軒及開路鼓北威聲負責人。

相關文章

2023-11-07

陳天榮先生和呂博達先生的創新將來自澎湖的藝陣踏涼傘融合了武術動作,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高雄地區踏涼傘表演藝術。他們將廣東武術與傳統踏涼傘結合,不僅為這項傳統技藝帶來新的發展,還使其具有了獨特的在地特色。這種創新和融合將踏涼傘從民俗領域推向表演藝術,展現了高雄地區踏涼傘的獨特魅力。在民國107年,這一獨特的踏涼傘表演藝術被正式登錄為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彰顯了其在地文化價值。

2023-11-13

歸仁區仁壽宮俗稱「歸仁大廟」,其轄域約屬歸仁北里舊地,亦即今之「5角頭6村」(5角頭為:第1角紅瓦厝、第2角辜厝、第3角許厝、第4角後市仔、第5角楊厝,含括現今村里行政區域劃分之歸仁里、辜厝里、許厝里、後市里、看東里、看西里等地)。依《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鄭氏時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據傳係300餘年前明定國公鄭鴻達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1尊,隨身攜奉,安抵台灣。初僅奉於吳宅,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祐,乃有立廟之議,遂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清雍正2年(1724)增建兩廂,規模始具,而後歷有修建,同時依俗進行王醮大典,依據現有記載,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管理人林桂馨等人整修廟宇後,舉行了第一次5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亦各有建醮紀錄,1995年再次進行廟宇重修,經當時廟方主任委員兼任建醮總董事張主明主導重建,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進行乙亥科王醮。 論王船醮典之舉行,原應12年舉行一科,然仁壽宮王醮則多因故而未依俗如期舉辦,多以該廟宇重修或重建後,與「慶成」之由聯合舉行。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 張協成石廠位於大稻埕北段,靠近淡水河畔的碼頭區。1937年,石匠師張木成在此地建立了自己的店宅,而這座建築的完成時間也恰好與他的出生年份相同。如今,這座店宅已經沒有人居住,但仍是私人所有的財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