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王保原

剪黏-王保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剪黏-王保原

2023-11-08

王保原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摃槌」(將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


剪黏又稱「剪花」,是台灣傳統建築上深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融合堆花、灰塑、鑲嵌、陶藝、彩繪等手藝;製作時先以鋼筋、鐵絲、龜甲網、磚等為骨架,並以灰泥塑形,再用剪裁成小片的各色陶瓷片或玻璃片黏貼、嵌插於其上;部份人物頭像另以陶土塑燒後嵌入,組裝成熱鬧的人物齣頭或吉祥花鳥瑞獸及亭台樓閣等題材,色彩鮮豔繁複,最後加以裝飾整修而成。

相關文章

2023-11-10

1953年出生於鹿港的王肇鉌,父親為知名國寶級細木作大師王漢松(1923-2002),自1970年跟隨父親習得細木作家具製作至今,已累積57年的實務經驗,除了使用榫卯技法製作傳統木製家具,對於古董家具的修復保存更是不遺餘力。精湛的手藝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讓他的作品《祥雲昇龍奉桌組》在1998年獲得第一屆傳統工藝獎,其後更多次獲獎。2013年時更榮獲文化部認證為細木類傳統匠師。

2023-11-09

刺繡是家傳技藝,嚴訓祥的父親至臺灣後才傳授給他。嚴訓祥為福建林森人,祖父時即以繡莊為業,親戚族人中亦有開設繡莊者約六家,幾經社會轉移變遷,現只剩兩家尚在開業中。刺繡成品中如八仙彩、涼傘,大多以各種歷史故事之情節為主題,如水淹金山寺,西遊記等,另外成品尚有佛衣,桌裙等。刺繡創作流程須先行繪製圖樣,再用電動針車繡出平面圖案,然後填塞棉花,使其呈立體狀,再繡上金線,最後修飾、紮裡布即完成。

2023-11-09

張徐沛先生是臺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傳承者,他從小在這個傳統的糊紙店中長大,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的精髓。他的技法強調作品的旨趣和形意表達,注重於生命禮俗和廟宇器用的質樸之美。他精通各種糊紙技巧,包括宮殿建築、人物、屋宇、草蟲、烏獸等,作品無不精心考究,栩栩如生,能夠體現對於人靈世界的誠心尊重與傳統工藝的美好意境,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