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傳統京胡

新北市中和區

京劇-吳明生

京劇-吳明生

新北市中和區

重現傳統京胡

京劇-吳明生

2023-11-07

吳明生是一位習京劇藝術的老師,後來轉行習京胡,並拜梅派京胡大師學藝,展現出優秀的京胡演奏技藝,保留了少數堅持使用絲弦的拉胡琴琴師之一,呈現了梅派京胡的古風音色和唱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藝術價值。他的傳統表演藝術知識和技藝得到充分體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要求。

吳明生對京胡藝術的傳承表現出高度的傳習能力和意願,許多新生代優秀的京胡演奏者都是他的學生,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仍然持續推廣京胡絲弦技法,透過自創的中字理論將京胡演奏持續教學傳承,具有傳承京胡藝術的能力和成果,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的要求。

此外,吳明生的獨特教學方法和中字理論對京胡藝術的理論化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將梅派京胡的韻味傳承給臺灣年輕一代,實踐20世紀的梅派京胡藝術,適當地處於文化脈絡之中,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的要求。

相關文章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2023-11-13

屏東縣萬巒鄉的新厝加匏朗村仙姑廟趒戲,可以看到以為已消聲匿跡的「趒戲」。 加匏朗的在地人,原始稱呼「趒戲」是講「馬哦咾」(ma-oiau)或簡稱哦咾。每年元宵節下午3點左右,開始在先帝神農廟「起乩」耍牽曲,準備拜仙姑祖,尪姨趒戲。難能可貴的是加匏朗庄在平埔文化已式微中仍然保持。

2023-11-02

許王先生是一位從小就開始學習布袋戲的藝術家,5歲時就開始登台表演,14歲時成為父親的助手,並在20歲時繼承父業,成為「小西園」的主演,至今已經從藝超過半個世紀。他被同行演師和戲迷譽為掌中戲的「戲狀元」,享有卓越的聲譽,是布袋戲界的典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