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者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族口述傳統

泰雅族口述傳統

桃園市復興區

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者

泰雅族口述傳統

2023-11-06


黃榮泉(1932~2019),桃園復興人,其所吟唱者,於文化及族語能力急遽變遷與衰退的今日,彌足珍貴。而其所吟唱之內容,始於泰雅族由南投瑞岩祖源地遷徙,輾轉擴散流佈至大漢溪上游沿線今新竹縣尖石鄉、桃園縣復興鄉,鉅細靡遺的傳頌相關之部落遷徙源流。

黃榮泉是一位傑出的泰雅族文化保存者,他的貢獻不僅在於對泰雅文化和語言的紀錄,更體現了他對族群文化的深厚瞭解和學者的關懷。作為泰雅族的第一代高等教育者,他具有特殊的地位,參與過外國學者的泰雅語翻譯工作,並且具備設計建築圖的能力,通曉英文和日文,顯示出他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優勢。黃榮泉的工作展現了深入研究泰雅族表演藝術和工藝美術的熱情。他不僅協助完成了泰雅文化館,還建立了完整的泰雅族文化和文物研究紀錄,對於泰雅族地方性文化的保存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的研究工作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體現了他對族群傳統知識和技藝的尊重與傳承。

此外,黃榮泉精通泰雅族的口述傳統知識,包括傳統遷移史詩的演唱和說唱,並且能夠吟唱Lmuhuw,這是泰雅族獨特的文化元素之一。他的技藝展現了泰雅族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在族內保持著傳統音樂藝術的生命力。總的來看,黃榮泉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對泰雅族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以及卓越的口述傳統知識和技藝,成為了泰雅族文化保存的重要推手。他的努力不僅豐富了泰雅族文化的內涵,也為後人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相關文章

2023-11-06

鄭福仁藝師是一位技藝精湛且長期從事宋江陣傳習工作的專家。他不僅在實踐中展現了卓越的技能,還在相關領域出版了著作,記錄了宋江陣的演出形式,對於宋江陣的傳承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通过他的努力,宋江陣這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對於文化的維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10-13

在傳統泛泰雅社會中,男子曾獵首、女子具織布能力,始獲得紋面資格,方能論及婚嫁。紋面禮俗象徵在生命進程中成為「社會人」,肩負成家、保護聚落之社會責任,死後得以進入祖靈界。紋面禮俗含括了傳統泛泰雅文化中生命儀禮、社會責任、超自然觀念等地方知識。雖然今日紋面已不再廣為實踐,轉化為貼紋面貼紙、暫時性紋畫之行為,仍被族人作為族群認同之重要表徵。

2023-11-13

數百年前,阿美族祖先尋找耕居地來到貓公溪,望見溪谷台地滿山滿谷青翠盎然的文殊蘭(允水焦Fakong),夏秋齊開白花,花香宜人,水源充足,遂定居至今。 阿美族標示地名常以植物名稱、事件、人名或事物來命名。因此將這裡叫(砝貢)Fakong,日治時期以音譯稱貓公社,後來改名為豐濱村。 貓公部落在台灣地圖上東側海岸中心點,北距花蓮市50公里,西距花蓮縱谷的光復19公里,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脈,兩條河匯合部落區域後向東入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