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九甲音樂

彰化縣埔鹽鄉

高甲音樂

高甲音樂

彰化縣埔鹽鄉

全國唯一九甲音樂

高甲音樂

2023-11-03

九甲音樂為本縣南北管演變成夾雜表演的傳統音樂,較諸南北管樂另有特色,「錦成閣高甲團」為全台唯一之九甲音樂社團,具該團為唯一之區域樂團,備南唱北打特殊表現,亦展現埔鹽鄉西湖村強烈的地方生活聚落藝術色彩。目前有充沛活動力,並保存傳統抄本及若干曲目,故有保存必要性,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九甲音樂」為臺灣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又名「交加戲」、「交甲戲」或「戈甲戲」,早期在臺灣與七子戲合稱為「南管戲」。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後,中國大陸統稱為「高甲戲」。 九甲戲在臺灣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臺中后里及彰化伸港鄉泉州厝是兩個有名的「戲窟」。日治時期,后里人士王包成立的「小錦雲南管戲團」,為臺灣最早成立的職業九甲劇團。其後分為「彩花雲南管劇團」和「錦上花南管劇團」,臺灣光復以前已名滿全省,經常於臺北大稻埕永樂座等戲院演出。王包以唱大花臉見長,又能教曲、編寫劇本,曾改編「火燒百花台」、「安安趕雞」等劇本。音樂編制上採「南唱北打」,以南管唱腔揉以北管鑼鼓的效果,配合劇情的推演,於九甲戲的發展頗有貢獻。王包的學生遍及全省,光復後成立的九甲劇團,多數為其傳人組成。彰化伸港泉州厝是孕育最多九甲藝人的村落,最早有「新錦珠」劇團,後又分出「新麗園」、「正新麗園」、「新燦珠」、「生新樂」等劇團,大多由鄉人組成,在本省各地演出,並多次赴菲律賓公演,盛極一時。但自民國49年代(西元1960年)後逐漸蕭條,目前已無職業劇團。 金門是另一個九甲戲的盛行地,民國19年代(西元1930年),古寧頭李氏鄉親在旅居南洋僑商資助下,成立「金寶春」子弟戲班,一時名氣大噪,可惜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因戰亂解散。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底,古寧頭李雲標等人重新籌組戲班,當時戲班的人數20多人,都是李姓宗親,且有首批六名女演員參加,演出《林春生進京》、《乾隆訪山東》、《蝴蝶盃》、《李旦復國》、《羅通掃北》等戲碼。後經金門縣社會教育館輔導,更名為「莒光閩劇社」。民國61年(西元1972年)赴臺表演,巡迴演出兩個多月。返金後團員陸續流失,民國65年(西元1976年)解散。

相關文章

2023-10-13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百年前古早的葛瑪蘭城,有一位名叫「貓仔枝」的賣麵龜小販,因終年身體欠安,逐至城隍廟請示城隍爺,經神明指示-於中元普渡前日,貓仔枝需組織一隊吹鼓陣,繞境宜蘭城的東、南、西、北四方,而後貓仔枝逐不藥而癒。後於嘉慶元年(1796)由李臣春先生迎請至中田寮演戲埔奉祀,時至嘉慶七年(1802)方塑金身。由於香火鼎盛故自咸豐五年(1855)由忠寮聞人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輪祀,原中田寮和水梘頭同屬一庄,後因燕樓李家人才輩出於清光緒 十一年乙酉科(1885)李貽電、李宗炳叔姪同榜武舉,光緒十七年辛卯科(1891)李宗聛中文舉,經擲筊聖示增加中田寮庄加入輪祀在每個庄里間九年一輪,160幾年來代代相傳,尤其是每年祝壽活動、過爐繞境、爐主厝的安爐大典皆為輪值庄里的重要慶典。並且在輪值年度每月在輪值庄里舉辦祭拜、犒軍、普施儀式。

2023-11-14

農曆元月十五日巡男丁(迓男孫燈):男丁是早期農村社會的主力, 閩南話的“丁”與“燈”發音相同,為了鼓勵添丁,海豐三山國王廟在每年的元宵節舉行都會舉辦迎燈繞境活動,海豐地區居民添男丁就要向廟方“報燈”,來年參與迎燈,每年農曆元月1日至30日當中第一個出生 的男孩子稱為當年的燈(丁)頭,可以搶燈首。

2023-11-13

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的生計上。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依據傳統曆法,數百年來都是如此(族人稱夜曆,近似台灣的農民曆,但各部落對每年的起始月份迄今仍無共識,所以有逐漸參照台灣農民曆的現象)。雖然無文字,單靠口傳或經驗傳承,但是在強勢異文化影響60幾年之後,雖然在公家機關、學校都普遍採用陽曆(西曆)的情形下,日常生活好像也逐漸被陽曆影響。唯獨在歲時行事和傳統祭儀的施行上,還是習慣於遵守傳統夜曆,以及遵從本部落執掌曆法長老的指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