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木雕技術保存技藝

桃園市大溪區

大溪傳統木工藝-陳力維

大溪傳統木工藝-陳力維

桃園市大溪區

推廣木雕技術保存技藝

大溪傳統木工藝-陳力維

2023-11-01

陳力維先生在傳統木雕工藝的技藝精湛,且活用於日常生活用品設計之中,具有新意,很難得的年輕一代傳人,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保存者,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

相關文章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10

李清榮匠師習藝融合了金門、臺南、臺北等地糊紙傳統技術,優良技藝成為匠師仿效風格特色。李清榮匠師因應民間社會就建醮、法事、喪葬、歲時等需求進行糊紙製作,其中特別是大士爺等神像人物像的風格及技法最具特色。李清榮匠師的糊紙製作,不僅作工精細同時講求立體感,透過豐富的紙材運用及人物肢體角度的裝置,發展成為具備獨特個人特徵的糊紙風格。

2023-11-10

十七歲時發現左鄰右舍靠編草賺進不少金錢,所以求婆婆讓其學編草,從此開始與藺草為伍的生活,藺草編織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裡經濟。 1945年因全家移居台東縣豐里里,雖對藺草編織依依不捨,但也無奈的和它揮手道別。離開清水鎮,到了52歲孩子都長大了,才開始擁有自己時間,藺草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沒有師傅、沒有束縛也沒有經濟壓力,想到了什麼就做什麼,和西部編織者最大不同,就是將平面轉化為立體,這些立體人物、動物的編織蛻變,使作品脫離〝用的藝品〞而進入〝欣賞藝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