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安定海寮普陀寺清和社

這個南管團創立於清代,世代相傳,至今仍在傳唱。它是專為祀王的「西港仔香」所設立的樂團,擁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目前,它是原台南縣唯一在刈香陣頭中出現的南管團體,這顯示了它的特殊性和歷史價值。這個南管團是西港慶安宮每三年舉辦的「香醮」專屬的樂團。它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代表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基於這些特點,它有資格被登錄為地方性保存團體,以保存和推廣這一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

南管-張鴻明

南管音樂是台灣漢族的重要傳統音樂項目,其固有的傳承制度使得音樂的詮釋和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這種音樂在藝術性上既充滿古樸色彩,又具有精湛的技藝。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機。張鴻明先生作為南管音樂的保存者,在南管音樂的歷史、傳承以及藝術性方面呈現了完整的代表性。他不僅在音樂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還致力於培養後進人才。他的努力和貢獻使得他成為台灣南管音樂的典範,代表著這個古老藝術形式的傳統和價值。

十二婆姐陣

南區灣裡同安宮(五媽婆祖陣)傳承自新營團,同時融入了「神授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創新。這種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展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在地性。灣裡同安宮的婆祖陣結合了當地文化元素,包括裝扮、面具和陣式,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每個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如骨傘、七星劍等,都彰顯了陣頭的特色和獨特性。這個陣頭是原台南府城唯一的婆祖陣,其表演形式融合了改運和收驚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和儀式性。此外,陣頭的面具已經發展至第三代,前兩代的面具保存完整,展現出深厚的藝術性。整體而言,南區灣裡同安宮的五媽婆祖陣不僅是當地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藝術表演。

十三音

這個曲藝團體源自於府城祭孔釋奠儀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這些曲目是集眾人智慧所成,具有特殊性,並且在台灣擁有全台首學的歷史地位和背景,這顯示了該團體傳承至今的地方性特質。台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為基礎,發展了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十三音藝術。該團的樂員技巧整齊,達到了較高水準,並擁有能夠體現這項傳統藝術的物件,如樂譜和樂器。樂譜豐富,樂器種類多樣,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曲調方面,既有自創的元素,也有傳承的元素,而且該團定期傳授技藝給後進樂手,是台南文廟祭孔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司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方性特色。團員們的合作默契和專業技巧使得他們的演奏技巧整齊,能夠充分展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質樸性,並且能夠表現出特殊儀節的音樂特色。他們的技法非常優秀,能夠生動地呈現府城孔廟儀式音樂的特色。

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

嘉義地區的家將團源自於臺南,分為吉家將系統和八家將系統。吉家將系統又包含「吉」、「義」、「拱」、「廣」四大派系,其中,嘉義地區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具有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這個團體的創始人林來得曾向嘉義地區吉勝堂什家將團的盧永吉和梁能學習符法、什家將步法及陣法等。1951年,他在角頭南門廟仔地區自行籌組了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館,成為該宮主神五府千歲的駕前什家將團,並形成了嘉義地區的「拱」字系派系。

布袋戲-林宗男

「昇平五洲園布袋戲團」是以「傳統表演藝術」的「戲曲」為登錄型態。演出類型以文戲聞名,呈現臲美口白之詞、布袋戲文學、獨特而清晰明朗之五音,劇情緊湊一氣呵成,以精采的劇情帶動觀眾看戲之情緒,不必以猛烈的武打場面或聲光特效來虛張聲勢。

布袋戲-黃俊雄

黃俊雄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性藝師,他的藝術貢獻不可忽視。他不僅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風潮,並成為了布袋戲界的指標性人物。他的表演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展現了深厚的漢學基礎。他不僅在表演藝術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在多角度上發展了布袋戲的技法,並具有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黃俊雄對偶戲的改良和傳承投注了巨大的心力,他所展現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可忽視。

布農族八部合音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賽德克族祭典舞蹈歌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布袋戲-吳清發

吳清發父親吳土是「慶梨園」北管子弟,因而吳清發相當早就接觸到北管戲曲。戰後,吳土於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組「新樂園掌中劇團」,前場請人,後場自己負責,請過的主演有江萬長、張文源等人。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吳清發開始擔任主演,曾陸續向江萬長、陳坤輝、李木火、張文源及林牛、等人學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