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白布接老大公、好兄弟上岸

臺南市安平區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臺南市安平區

鋪白布接老大公、好兄弟上岸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2023-11-14

安平是臺灣古老的城鎮之一,在荷西時期之前已被稱為「大員」。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入主臺灣後,才改名為安平至今。而隨著歷史環境的演變,至今安平聚落分成十社,位於港仔尾社的靈濟殿歷史最早可以溯自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前身為仙史宮,主祀伍府恩主公,後迎入安平慈濟宮保生大帝、囝仔宮社北極殿玄天上帝、安平水仙宮水仙尊王等神。

中元祭典設置孤棚來進行普度之俗,在清代的臺灣各地時常可見。時過境遷,目前臺灣中元普度祭典可見孤棚的僅見頭城、恆春及安平。而頭城、恆春二地都以「搶孤」而著名。而安平孤棚祭與頭城、恆春二地最大的差異便是無搶孤、爬孤棚之習俗。 孤棚祭的起源主流說法為1852年(清咸豐二年)安平舊運河渡船碼頭工頭陳柱,在一次因搬運利益而發生的鬥毆事件中,發生打死人的意外事件,陳柱受到牽連,恐被官府處死。港仔尾當地居民為了解救陳柱,聚集於靈濟殿廟前共同商討,並向靈濟殿眾神與老大公祈願,若能平安無事,必酬神謝恩。後陳柱竟判無罪釋放,此後港仔尾當地居民每年農曆7月9日搭孤棚祭祀老大公兼普度,逐漸演變成今日安平靈濟殿特有的「孤棚祭」習俗。

相關文章

2023-11-07

王玉川先生在說唱唸歌藝術領域的傑出表現和貢獻。他的咬字吐音、唱唸神韻和伴奏烘托等方面展現出高度的技巧,能夠在劇情中跌宕起伏、自由且即興地表達說唱唸歌之藝術境界。在十九歲開始說唱唸歌生涯後,王玉川的足跡遍及全臺,他自彈自唱的曲調豐富多樣,清晰流利地展現閩南語的韻味之美。他的即興編詞彈唱作品取材自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和戲班子弟的甘苦心聲,其說唱風格別具親切動人的魅力,帶有濃厚的地方性。

2023-11-13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的意思。台灣民間有血車藏及水車藏兩種,前者糊貼紅色系列的紙花,專做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 水車藏是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有一隻小三角旗用來招魂。轉動水車藏代表讓淹死的鬼魂,藉由旋轉的水車藏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過去村民在水車藏上寫上祖先的名字,隨著時代更迭,現代人通常在水車藏上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2023-11-02

鍾任壁先生是「閣」派第五代掌門人,自幼即開始學習家傳的潮調布袋戲,具有特殊性。他以優秀的文、武戲口白與演技聞名,擅長傳統布袋戲和創新的金光戲。他不僅在推廣和教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本市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者。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法令依據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第1項以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