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駕回鑾遶境兩天

臺南市安平區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臺南市安平區

聖駕回鑾遶境兩天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始於清領時期,歷史已久,係安平重要信仰活動;安平10角頭社全員參與,與安平當地居民生活密不可分。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之儀式為其他媽祖廟少見,具在地特色。香山設於三鯤鯓海邊,主要儀式為「法爺團」唸咒、誦經,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並於科儀完畢後,於海邊布兵旗處跪迎媽祖回駕。迎媽祖前3天之城隍廟「八班夜巡」、三鯤鯓海邊之「香山」祭典地、迎媽祖之頭旗「布兵旗」、插於媽祖頭上之「御賜鳳釵」及香窟(海灘所挖掘,作為燒金燒香之地)皆具文化性。

相關文章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簧琴和縱笛是兩種非常具代表性的樂器,它們在泰雅族文化中扮演著傳遞訊息、特殊祭典樂舞的角色。口簧琴透過口、手與簧片的振動與口腔共鳴產生曲調與樂音,而縱笛則被用於首祭之樂舞,傳遞著凱旋歸來的訊息,同時也具有引領、撫慰、召喚被獵者的靈魂等功能。

2023-11-13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

2023-10-12

白沙坑迎花燈活動延續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是全國民俗活動的瑰寶,仍然保有清代迎燈的方式,具有早期農村古樸的民俗風貌,最能表現臺灣風土民俗的特色,近來逐漸庸俗化沒落,若不重視恐將會消失,應該結合學術界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共同來提倡這個民俗活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