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餘年的山村民俗

臺南市六甲區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臺南市六甲區

傳承百餘年的山村民俗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2023-11-13

相傳大丘三角頭祈安繞境活動源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距今約150年、一直是大丘三角頭的信仰中心及年度盛事『相關資料由於「大丘三角頭祈安繞境活動」是民間的信仰民俗活動、所有活動流程都是先民依實際狀況商議取得共識延傳下來。

相傳咸豐中葉、大丘三角頭先民們因在山區墾荒拓殖時常遭遇天災地變、都能在赤山龍湖巖觀音佛祖暨六甲恒安宮天上聖母神光護佑之下逢凶化吉、先民們感念佛祖媽、媽祖婆神威顯赫、護境佑民、為了答謝神恩乃匯集大丘堡內九個庄頭商議繞境事宜、取得共識組立『三角頭』擇定每年農曆1月恭請龍湖巖觀音佛祖、恒安宮天上聖母至三角頭遶境、演戲謝神、祈求風調雨順、人丁康泰。

相關文章

2023-11-14

望嘉部落的Maljeveq人在農曆新年前舉辦的傳統神盟約祭,特別是五年祭的刺球儀式。該部落首次在近百年舉辦刺球儀式,這是一項在日治時期被政府禁止的傳統活動。在2016年,部落成功將刺球祭石搬回祭場,並重新學習刺球相關的文化習俗。在2018年的神盟約祭儀式中,成功重現了近百年來中斷的刺球儀式。儀式包括迎靈儀式、刺球儀式,以及祭司將福球拋至高空,由男性勇士在刺球架上奮力刺中福球的場面。儀式中,勇士們使用綁著獸骨的護身符,並在pulingav的祭告和祈福儀式中進行刺球。整個儀式歷時12天,最後一天的刺球儀式需要刺中所有23顆福球才能結束。

2023-11-14

竹林山寺主祀「十八手觀音佛祖」(又稱蕃薯媽、十八股媽),係清乾隆三年(1738)隨著泉州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等三邑移民,從安海龍山寺分靈抵臺創建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聖像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恭請至林口台地坪頂十八庄輪流奉祭。 昭和十三年(1938)4月興工創建「竹林山寺」,至昭和十四年(1939)2月竣工,昭和十五年(1940)農曆5月6日子時安座晉殿。後遇太平洋戰爭,全面停止了輪祀,到了戰後十八坪位才恢復輪值傳統。 民國三十八年(1949)輪值區域重新劃分為直屬坪位、巡迴坪位及正爐坪位,而後幾經合併更動,成為現今19坪位。早期信奉十八手觀音者以三邑人士為主,後因地緣及移民遷徙等因素,信仰逐漸擴及新北市與桃園市內安溪、漳州與客家移民,甚至戰後眷村外省新移民也擔任過爐主,呈現其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成為北臺灣重要觀音信仰之一。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