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刻出農村情竹雕工藝家

南投縣竹山鎮

竹雕工藝-葉基祥

竹雕工藝-葉基祥

南投縣竹山鎮

用竹刻出農村情竹雕工藝家

竹雕工藝-葉基祥

2023-11-10

世居南投縣竹山鎮,自幼在四周環竹的環境中長大,家中亦從事出口日本竹藝製品的工廠,對竹子天生就有濃厚的情感。 1983年就讀於省立竹山高中美工科,以竹雕類別為主要的專攻項目。鑒於學校的教育方向著重於美術工藝理論為基礎,對於各項類別的美術工藝均需廣泛的涉獵與學習,從養成教育中學習竹藝,無法滿足個人對於竹雕專業技法的渴望,於是在高二暑假(1985年)經竹山材料商的引薦,旋即前往台中竹雕家陳銘堂老師學藝,走入竹雕的世界。於1987年畢業後,正式師事於竹雕家陳銘堂老師門下,打造出深厚的竹雕基礎。當兵後(1990年),進入竹雕專業領域並創作迄今。 在竹雕創作中,以荷花、青蛙、蝸牛等見長,創作品除了技藝表現外,皆富有濃濃的人文意味,在生活中體現人生。

竹雕工藝歷史悠久,不論中國、日本均早有記載,由於題材及技法不同,衍生許多門派。傳統竹雕運用以裝飾生活器具為主,台灣當代竹雕藝術則著重個人特色,作品呈現多元發展。

相關文章

2023-11-01

詹益農先生是一位專精於製鉋工藝的藝術家,他精通鉋刀製作的各個工序,包括刀形設計、刀片研磨、鉋身選材以及鉋座角度等。他的作品不僅在使用功能上極為考究,更注重材質造形,展現出典雅器形之美,具有藝術性。這種特質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藝術價值的登錄基準。

2023-11-09

黃福壽熟知玉雕知識及操作工具之技巧,其創作多取材自鄉間田野的花鳥草蟲,尤其精於刻劃四時花葉的莖脈肌理以及蝗蟻蜓蝶的羽翼、肢足和觸鬚等微小細節,且作品明顯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的窠臼,不僅料、工、形、紋渾然天成,其心靈手巧和場景營造亦不落俗套、自成一格。黃福壽現有傳徒,並在大專院校及工藝中心等地開授玉雕課程,傳習意願積極。黃福壽從事玉雕工藝四十餘年,初期從臺灣民間工廠式的造型加工入手,經自我進修、觀摩學習,並改良機具工具,而逐漸轉型,投身於創作,迭有表現,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邱錦緞,1962年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溪頭,1982年畢業於省立竹山高中。就其回憶的童年時光,溪頭老家前後都是竹林,從小就在採竹筍、在竹林遊樂的日子中度過。在竹林環境下長大的邱錦緞,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從小家中的日常生活器物以竹製品居多,奠定其對竹子於生活利用的習慣,反應出竹山鹿谷地區竹材取得容易,居民以竹為生的生活型態。就學、結婚後定居於竹工藝產業的重鎮-竹山,多方接觸促使邱錦緞開始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編織方式繁多而複雜,不同的編法可以造就多樣化的造形,於是1993-1997年參加農委會於竹山高中開辦為期五年的竹編研習課程,先後師事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賴進益、林根在、張輝商、林坤海等人,結訓後自1997年七月起開始擔任黃塗山傳習課程的助教,為期八年。 邱錦緞學習竹編工藝的過程,1993年由賴進益直接以現成的竹篾教授編織技巧。1994-1995年由林根在、張輝商二人教授麻竹、桂竹的劈剖竹篾功夫及編織技巧,使邱錦緞在竹篾的處理上可以非常清楚麻竹、桂竹二種竹類的差異性,其中林根在教授劈剖麻竹用挑的、用撕的的方式甚為特殊,同時一再地向其強調,做為竹細工的工藝人,如果無法劈剖竹篾就不會有好作品,此種觀念深深烙印在邱錦緞的心中,於是下苦工練習竹篾的劈剖與處理。1996-1997年師事竹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林坤海,仍然以劈剖竹篾為基本功的練習,林坤海的教授主要以剖竹、編織提籃為主;而黃塗山的教授同樣以劈剖竹篾為始,所有的基本編織的交互運用則由此時奠定,因此1997年結業之後,邱錦緞隨即擔任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課程的助教,當時的課程仍以劈剖竹篾開始,同時在每次傳習課程之前,黃塗山會先行編織作品交由邱錦緞練習,若有不懂之處,黃塗山再行教授。因此,從1993年開始習藝,之後的八年,邱錦緞的竹編生活,即以劈剖竹篾開始,因而奠定其深厚的竹篾修整功力;而後的基本編織法的奠定,造就其日後作品靈感源源不斷的主因。 有鑑於作品的保存需要及籃胎漆器的吸引,邱錦緞2002年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師事國家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學習漆藝,為王清霜傳習課程首次開班的學生,促使其對天然漆與竹編作品的應用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於當時邱錦緞的竹編技能已經非常純熟且已獲得大獎肯定,王清霜鼓勵其應致力於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推動。為期半年的漆藝研習,奠定其對天然漆的應用與竹編作品的結合,運用拭漆的工序,造就其作品相較於其他工藝師所創作者更為溫潤,同時可獲得更好的保存。竹與漆的運用在邱錦緞的作品上得到非常好的彰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