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嘉義縣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2023-11-09

安孝明具備完整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於viskiana(達邦社舊址)依傳統工法親自興建兩棟鄒族傳統家屋。長期在阿里山國中小、達邦國小及茶山國小等校,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師從已故安蓮花、安登財、安居樂、楊財利諸位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並具有在地實際建造鄒族傳統家屋之經驗。

2023-11-09

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2023-11-09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2023-11-09

朝陽派(祖師張朝陽,傳張清根先生,再傳張錦濤先生),陳明山先生師承張錦濤先生。 遷居嘉義縣後,開枝散葉,傳徒張水清、洪武雄、陳明山、林丙皇、,洪武雄傳徒賴登祥,今之戲劇布景彩繪工作者,師承可說源於嘉義縣,故有「嘉義縣是戲劇布景的故鄉」之說。 (二)陳明山師承臺灣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的第三代傳人張錦濤為師,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布景,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目前專門從事醮壇、藝閣及傳統布袋戲劇布景等相關彩繪,作品題材多以五顏六色的布景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主。

2023-11-08

陳忠正,自少時即展現出對畫畫的熱愛,中學畢業後開始向師承洪坤福的姨丈林再興學習「剪黏」與「交趾陶」技藝。他不畏艱辛,離開家鄉,來到宜蘭,從事基本功的學習,包括描摹、捏塑等技巧。他專心致志地磨練工藝,勤奮工作,白天修建廟頂,晚上創作大壁堵,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幾年的努力下,年僅二十歲的他已經受到眾人的肯定,並且被譽為「囝仔師」。

2023-11-08

林洸沂基於對廟宇建築的濃烈興趣,因此就讀初中時決定中斷學業而去學做廟的手藝,並由祖父帶著他去拜訪雲嘉南地區做廟聞名的林萬有。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開始了三年又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跟從林萬有身邊學習寺廟建築、設技、剪黏、雕塑等技術,直到林萬有師年事已高,退出廟宇修建工作,林洸沂才開始獨當一面,收授徒弟,承包寺廟裝飾、浮雕、剪黏等工作。 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林洸沂在嘉義的孔子廟看見林添木作品後,嘆為觀止,再拜入林添木門下,學習交趾陶釉藥調配、煉製的技巧。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2023-10-31

嘉義市是臺灣第一座建城的都市,因此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甚早。而中正路老街無論是在清朝或日治時代都是嘉義重要的商店街,也是嘉義對外主要的出入口。

2023-10-31

嘉義六腳蒜頭老街是台灣嘉義縣六腳鄉的一條古老街道,以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和古色古香的氛圍而聞名。這條老街以販售各式各樣的蒜頭產品而聞名,包括蒜頭醬、蒜頭餅、蒜頭油等等。此外,你也可以在這裡品嚐到許多傳統的台灣小吃和特色美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