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02

「閩南第一樂團」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樂團成員具備傳習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合適的保存者。南管音樂是古老的樂曲,主要流傳於泉州地區,隨著移民帶來台灣,在基隆南管主要因泉州同鄉漸成聚落組成,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流派特色。根據《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2、3款的法令依據,「閩南第一樂團」被認定為傳統藝術的保存者。

2023-11-02

巫明霞女士是一位生長於戲曲世家的藝術家,從小學習了漢文、南管戲、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並在外台戲、內台戲、電影、電視等表演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演技精湛,勇於創新,展現出獨特的演藝才華,使得歌仔戲呈現豐富多樣的藝術價值,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2023-11-13

西港慶安宮由西港仔街、瓦厝內、南海埔、堀仔頭和茄苳腳等所謂「五角頭」共同管理,創建於康熙51年(1712),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一般認為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可能隨鄭軍而來,但天上聖母則是分靈自鹿耳門天后宮,這也就是每屆刈香前必先至鹿耳門「請媽祖」的歷史背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