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宜蘭縣南澳鄉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文化守護者,傳統工藝傳承使者

木工藝─泰雅族傳統男子工藝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一) 韋清田先生:南澳泰雅族哈卡巴里斯社的編織和木工技藝傳承者,具有豐富的傳統知識。根據文資法第59條,他的技藝具有登錄價值,保存當地珍貴文化。

(二) 韋建福先生:致力保存泰雅族傳統木工技術,符合文資法第59條登錄標準。他的努力不僅保護了木工技藝,更為泰雅族文化傳承留下珍貴遺產。

相關文章

2023-09-26

漆線工藝為於雕像素胚表面增加立體花紋,隨後在上漆或貼金箔的一種傳統而罕見的技術。漆線工藝,無論漆料調和、堆塑、或揉線、圖案規劃、黏貼漆線,均相當特殊,非其他類別師傅所能完成。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