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裡求生的傳奇

臺北市萬華區

印鈕-廖德良

印鈕-廖德良

臺北市萬華區

石裡求生的傳奇

印鈕-廖德良

2023-11-01

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晚商周初之際,就有璽印的使用。漢代隸書在印面的表現上高度保留秦代小篆的文字之美,是中國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歷經一千多年來到元末,有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兩百年後,明代蘇州人文彭文三橋又以處州(浙江境內)燈光凍治印,開啟了石印風氣之先,弟子何震發揚光大成為「徽派」之宗,此後便蔚為時尚,四百年間由「西冷八家」的浙派開創局面,隨後皖派繼起且後來居上,將篆刻藝術帶入空前的黃金時代。(參考來源:崔仁慧,《印海博藝:廖德良印鈕藝術與篆刻名家選粹》,P4。)

作品講究觸感、圓潤,具藝術性、特殊性,素有「廖一刀」之名。能把印鈕藝術表現俐落大方,渾然樸拙中呈現磅礡的氣勢。印鈕雕刻屬精緻雕刻一類,材料少雕刻者也少,全台僅剩餘一人從事,亟待保存。

相關文章

2023-11-09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2023-11-09

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2023-11-09

顏文伯是宜蘭縣的燒畫磚工藝師,他師承父親顏金鐘,擅長傳統磁磚彩繪與燒製技藝。他的作品風格鮮明,兼融傳統與現代,技術精湛,具有藝術價值。燒畫磚是與臺灣傳統建築密切相關且具有時代性的傳統工藝,需要精通彩繪和陶瓷燒製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顏文伯承接父親的「景陽花磚專門」(景陽畫室)店號,他的作品不僅遍佈宜蘭各地的廟宇建築,也在北部其他縣市可見。他是臺灣燒畫磚工藝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能夠獨自完成燒畫磚的彩繪和燒製,技術非常優秀,具有特殊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