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屏東縣萬丹鄉

萬泉寺

萬泉寺

屏東縣萬丹鄉

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萬泉寺

2023-10-11

「萬泉寺」又名上帝廟。清乾隆39年(1774),由李振利等負責募建完竣,並且由飄洋過海到萬丹賣藥的三山人(福州府)林啟燦,寄付商店一坎(間),南靖人李水淑寄付商店二坎,作為廟產,其租借營利稅收,供給廟寺僧侶禮佛費用。可見當時廟宇是由和尚主持。至清嘉慶22年(1817),鄉民建議重修「上帝廟」,萬丹就有很多商號參與斥資興修,清道光2年(1822)修竣完成。根據<萬丹鄉采風錄>中解釋,「上帝廟」因為也奉祀觀世音菩薩,所以就由「廟」改為「寺」,再加上該廟坐落萬丹區(保長厝),朝向水泉村,因以改稱為「萬泉寺」。

「萬泉寺」於嘉慶至道光年間由李增選捐修,同時萬丹地區另一座寺廟「萬惠宮」也是由他負責修建。因此萬泉寺的石鼓、萬惠宮的石獅,與兩廟的石柱、石樑,都是同時由唐山飄洋過海而來的花崗岩。根據文復會考證萬泉寺的石鼓、石材,全省僅二對,另一對在澎湖。

清同治8年(1869),萬泉寺再由李吉利等重修,清光緒年間,遭致兵災,寺廟傾塌,至清光緒11年(1885)王恒順重新修建,方使香火不輟,當時萬泉寺擁有土地廟產約二百多甲,遠至東港大潭新庄、萬巒赤山萬金、內埔、竹田一帶都有萬泉寺的廟產,當然,萬丹地區就更不用說了,可見其當時萬泉寺之名聲遠播。

清光緒21年(1895),日本治台推行地籍整理,那時萬泉寺的土地,被人私自插幟竊佔約十之八、九,連赤山萬金近百甲土地,也在日人測量工作的移花接木下,登記李仲義名下。等至日大正14年(1925)間廟產才歸李朝慶居士接管,當時只剩土地三甲九分而已。光復初期的萬泉寺,因兵燹倒塌而成荒廟(根據當地多位耆老的口述,於日昭和19年(1944)間,萬泉寺之建築皆倒塌只剩下一面龍邊前殿之山牆壁體,曾因倒塌年代荒廢過久,還長出一棵榕樹),連當時祀奉之玄天上帝的神像,亦流落民宅。到了民國44年萬丹鄉代表會,要將萬泉寺的廟產公金一半,移作興建萬丹初中禮堂之用,其餘充當興築萬泉寺紀念館及小公園。後經邱萬對先生,聯合萬丹地區三十庄頭村長,反對廟產移作他用,並經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釋圓融的協助,向省政府民政廳申請寺廟登記,經核准為全省第一件通過的寺廟管理組織。並請屏東縣政府,歸還建廟基金。此外邱萬對先生日大正5年(1916)還四處向人「題緣金」(請求捐獻),萬泉寺才有資金於民國45年重建後殿,並於民國49年完成前殿,萬泉寺民國92年成立管理委員會。

相關文章

2023-10-31

南屯老街指「犁頭店街」,即今之南屯里,原屬巴布薩平埔族之大聚落。清康熙年間,浙江定海總兵張國與其僚屬在此地招佃墾荒,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賣運應而起,打造犁頭農具的店舖聚集,形成農產品交易中心,稱之為「犁頭店街」。「三角街」「南屯市場」「萬和宮」「端午節民俗活動」已成為南屯孩子共同的、美麗的回憶。

2023-10-31

由於昔日的鹿港是以貿易為主,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因臨近河道,於是成為船行與碼頭的集中區。 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其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在此可找到若干老鹿港的風貌。

2023-09-26

王公廟屬閩南式傳統廟宇,其內外形式依傳統古制構築,匯集當時噶瑪蘭第二代匠師精心之作。並且在王公廟建築構造當中運用了日治時期當時社會中由日人引進的洋式建築技術,包括牆面磁磚裝飾技術、洗石子及磨石子等技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