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始於清領時期,歷史已久,係安平重要信仰活動;安平10角頭社全員參與,與安平當地居民生活密不可分。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之儀式為其他媽祖廟少見,具在地特色。香山設於三鯤鯓海邊,主要儀式為「法爺團」唸咒、誦經,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並於科儀完畢後,於海邊布兵旗處跪迎媽祖回駕。迎媽祖前3天之城隍廟「八班夜巡」、三鯤鯓海邊之「香山」祭典地、迎媽祖之頭旗「布兵旗」、插於媽祖頭上之「御賜鳳釵」及香窟(海灘所挖掘,作為燒金燒香之地)皆具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