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2023-11-10

在清治康熙年間,福建移民大量進入彰化平原開墾,福建漳州蕭姓族人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20年(西元1755年)以前,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枋橋頭創建「天后宮」,後來在嘉慶3年(西元1798年)改建,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原地重建,清末年間改廟名為「天門宮」,而如今的「枋橋頭天門宮」為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時建廟完成。枋橋頭七十二庄是一個超越族群、聚落、地域的聯庄組織,漳州人以天門宮為代表,福佬客以永安宮為代表,透過對媽祖的祭祀,將不同祖籍的人群組織起來。武東、武西保八庄頭七十二庄範圍為今日社頭、永靖、埔心一帶,八個庄同供俸不同名稱的媽祖,其中在社頭靠近八卦山脈供奉武東保大二媽,武東湄洲媽,瑚璉角湄洲媽埔心一帶為武西大二媽,永靖陳厝厝、湳港一帶為武西二媽,埔心太平村一帶為太平角聖三媽,同安同仁四芳湳墘聖三媽、崙仔腳大媽等。 相傳清代枋橋頭「天后宮」,每12年(連續3年)乘坐帆船,前往大陸湄洲祖廟天后宮謁祖進香,當時皆於農曆3月初出發,3月23前回鑾,進而慶祝媽祖聖誕,但因海陸交通不便,意外頻生,湄洲天后宮建議枋橋頭天后宮改往「鹿港天后宮」進香,鹿港天后宮也將一尊湄洲媽分靈至枋橋頭,光緒16年(西元1890年),更改廟名為「枋橋頭天門宮」,並約定往後每隔12年前往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當代「三月去四月回」(刈香兩個月)最早的紀錄應為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在民國79年(西元1990年)也為了更好紀錄與排定進香事宜,謁祖進香週期改為民國年尾數0、1、2時連續三年進香,直至如今。

相關文章

2023-11-03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的重要傳統,曾在台灣的節慶、廟會和其他慶典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並在台灣流行,特別是因為其適應廟會的熱鬧氣氛而迅速流行。北管戲曲也被稱為「亂彈」,是一種相對容易理解和受眾廣泛的戲曲形式,相對於其他更傳統的崑曲形式。

2023-11-03

「昇平五洲園布袋戲團」是以「傳統表演藝術」的「戲曲」為登錄型態。演出類型以文戲聞名,呈現臲美口白之詞、布袋戲文學、獨特而清晰明朗之五音,劇情緊湊一氣呵成,以精采的劇情帶動觀眾看戲之情緒,不必以猛烈的武打場面或聲光特效來虛張聲勢。

2023-11-07

麻豆鎮「紀安宮」,創立於西元1700年,主祀東晉淝水之戰謝安,至今已逾三百多年。「麻豆紀安宮金獅陣」與本縣已登錄縣定傳統藝術「西港廣慈宮金獅陣」互為獅母與獅子,為西港香入廟時,能同時進入西港慶安宮王府參拜的兩隻獅。「麻豆紀安宮金獅陣」源於烏竹林廣慈宮現任主委謝顯森之曾祖父謝燕(俗稱燕師),約至西元1881年前後延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獅頭之製作仍沿用舊習,以泥土製成模型,再用牛皮紙、報紙及紗布一層一層包裹,修飾完成裱糊後,藉由日光照射整個模型成堅硬狀態,再用竹子固定後,用藤條片作為綁線,最後加以粉飾、彩繪、安裝鏡片以及鬃鬚,即完成紅獅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