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樂成宮日治時期的擴建工程,在漳派匠師陳應彬監造下,三川殿的重檐假四垂形式及五門斷檐升箭口型式,造型挺拔優美,是彬司極為特殊的作品,風格不僅影響臺灣後期廟宇建築形式,也是臺灣傳統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而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更是臺灣所有媽祖遶境行程中天數最長、規模最大,且繞行公里數最長的宗教活動,經歷清朝、日治、民國等3個不同政權統治,仍能以不同方式存續至今,成為臺中地區固定、常態民俗活動,更凝聚廣泛信眾的向心力。

相關文章

2023-10-13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最早發源地,300多年前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漢人由渡海前來墾植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福建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寺供奉,當時為祈航海安寧郊商,同時興建後殿,奉祀天上聖母、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等,此後乃至日據時期,龍山寺除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外,更是商業、經濟活動之處,甚至為議事、訴訟等祈求神靈公斷之場所。

2023-11-07

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主要有三位演員,搭配現場打擊樂、弦樂伴奏,表演具備何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定義,是民間地方小戲。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藝陣團體,所唱的音樂是潮調,樂師能演唱二四譜,是非常特殊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傳統「潮調」音樂,具備特殊性。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全國僅此1團,故事性及表現性皆強,為「以言代演」的民間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潮調音樂,頗為特殊。此陣人數眾多,向心力極強,不斷執行於傳習工作,積極地提升表演,於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及歸仁大人廟建醮時必出陣。

2023-11-03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