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纏繞繡傳情

彰化縣鹿港鎮

纏花-謝雅秀

纏花-謝雅秀

彰化縣鹿港鎮

絲線纏繞繡傳情

纏花-謝雅秀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其起源和發展,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從部分地方志、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大致可以推論臺灣最晚在清領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屬於一般的、地區性的民間工藝。 臺灣地區大多為漳州、泉州移民,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象徵花)產地在翔安洪厝,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 早期的臺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技巧並不外傳。到了民國時期,纏花已經非常盛行,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大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8

林水養十三歲離鄉背井,到台北跟隨陳樂觀師傅學習雕刻神佛像,20歲學成之後,輾轉於全台各地、南北奔波,用心學藝,闖出自己的名聲。26歲時南下高雄市創業,開設龍山佛具店。1989年創立高雄市雕刻工會,榮任創會理事長。

2023-11-10

鄭梅玉對於藺草編傳統工藝,確能正確體現該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例證:個人作品及展覽紀錄皆記載於《藝裡乾坤—台東的工藝家》一書中。鄭梅玉現階段都還有在從事藺草編的傳承工作。例如:鄭梅玉時常會到臺東監獄授課。以現今臺東地區而言,有在從事藺草編技藝展現者,鄭梅玉可說是佼佼者,在臺東文化脈絡下是適當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