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出思念的橋樑

新北市新莊區

糊紙工藝-張徐沛

糊紙工藝-張徐沛

新北市新莊區

紮出思念的橋樑

糊紙工藝-張徐沛

2023-11-09

張徐沛先生是臺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傳承者,他從小在這個傳統的糊紙店中長大,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的精髓。他的技法強調作品的旨趣和形意表達,注重於生命禮俗和廟宇器用的質樸之美。他精通各種糊紙技巧,包括宮殿建築、人物、屋宇、草蟲、烏獸等,作品無不精心考究,栩栩如生,能夠體現對於人靈世界的誠心尊重與傳統工藝的美好意境,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他的家學源遠流長,已經傳承至第四代。他堅持遵循古法製作糊紙作品,並且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各種形式的製作,發揚傳統糊紙工藝的精髓。儘管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於速度的追求日益增加,但他仍然堅守傳統工藝,表現出特殊而珍貴的技藝,具有特殊性。

他於1970年代遷居至新莊,並且在當地開設了新興糊紙店。他的技藝早已聲名遠播至北臺及桃竹一帶,形成了獨立風格,色彩豐富,簡潔生動,成為地方糊紙藝術的代表,具有地方性。他不僅堅持傳統製作的形式和技法,還積極創新,以延續傳統藝術的價值和美感,具有綿延發展的能力。因此,他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登錄基準,具有藝術價值,特殊性和地方性。

相關文章

2023-11-09

呂錦霞老師是藺草編織這項傳統技藝的熱情推廣者和重要保存者。她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從小在父母親的指導下學習藺草編織技藝。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手工藝技藝逐漸失傳,但呂錦霞老師決心保持和傳承這項文化遺產。她不僅掌握了傳統的藺草編織技法,還創新地將竹編技法和中國結法巧妙融入其中,使得她的作品獨具特色。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2023-11-09

郭春福12歲跟隨二舅黃國祥學習打金,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投入神盔製作,開發「合金」神盔,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開發紙製神盔,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開發K金神盔。以金工技術製作神明帽,作品造形繁複、富層次感,典雅莊嚴,具有藝術價值。精通神帽製作各種材質(金、銀、紙),講究工、藝、色、形,技法優秀,以傳統黻紋為飾,融入個人風格,顯示其傳統技藝的特殊性。神帽製作技藝已經有50年以上經驗,傳承自灣裡黃國祥,具在地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