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南投縣仁愛鄉

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在傳統賽德克族的社會當中,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擅織的婦女其名為人所頌揚,被稱為是mqetin bale(真正的女人),mqetin bale須勤勞且才德兼具,死後才能順利通過Hako Utux(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工藝其工序繁複,由栽種苧麻、積麻、捻線、理經、染色、整經至織作流程瑣碎冗長。而織作成品按用途功能區分,其工法亦殊異,概分為tminun bale(平織)、snuru(斜紋織)、gunsunguc(提花)、punqapa(浮織)、latu(緯挑)、puniri(經挑)。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承載著族群的神話與信仰,因此對於賽德克族群的文化傳承,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2023-11-09

劉蔡腰女士畢生致力於藺草編織,擁有超過80年的編織經驗,並且技藝純熟,能夠靈活編織各種圖案和文字,展現出極高的創意和技術水平。她不僅熟悉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還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傳承保存這一技術的形式。劉蔡腰女士的作品不僅受到文化觀光局的邀請辦展,還出版了作品專輯,為苑裡藺草編織的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提供了正確的體現。她的健康狀況良好,保持著傳統工藝藺草編織的傳習能力和高度意願。作為苑裡地區在地的資深藺草編織典範,她從7歲開始就在苑裡編織藺草作品,並持續不斷地傳承藺草編織技藝,為當地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11-02

曾樹枝先生是南投陶手擠坯技法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擁有超過60年的陶藝製作經驗,尤其擅長手擠坯技法,成就了許多優秀的陶瓷作品。南投陶的手擠坯技法是一種獨特的成型方法,它需要將土條一節一節地推擠、搓合,然後用陶拍將作品打磨,形成堅固的陶器。

2023-11-10

葉佳水先生精通武獅演出之套路及儀禮動作而能延伸製作獅頭、五色獅被及三才、獅婆、大頭佛系列,對於獅頭製作的傳統工序、工料、工法等知識技藝有相當完整的理解,於製作獅頭上仍秉持著傳統土塑、紙糊等手路,同時在符合傳統式樣之上進行材料輕量等改良研發,其技藝及文化表現皆符合認定基準。葉佳水先生成立武德堂聚英武館,開館授徒,其子傳承其技術,而後續也有徒孫傳承獅頭製作,並長年在桃園市內中小學推廣教學,葉佳水先生對該項傳統工藝傳習具高度意願。葉佳水的獅頭製作技藝延續傳統施作的原則,嚴守武獅之儀禮禁忌、尺度與風俗信仰,同時也適度融合當地的文化符號及舞獅操作需求等考量,為文化脈絡下合宜的保存者人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