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宗教性牛犁車鼓陣團體

臺南市七股區

牛犁歌陣-竹橋慶善宮

牛犁歌陣-竹橋慶善宮

臺南市七股區

傳統宗教性牛犁車鼓陣團體

牛犁歌陣-竹橋慶善宮

2023-11-07

因配合西港千歲爺,三年一科香,「西港刈香」的因素,要有文陣和武陣演出,所以慶善宮成立「牛犁歌陣」。在「西港刈香」活動前兩年年底(農曆 12 月底)開始訓練,並向「田都府元帥」祭拜請神,祈求學習過程順利,此舉稱「入館」。練習三、四個月後,再去西港慶安宮前演藝給千歲爺看,同時也給其他人檢驗,表示練習成果,亦稱「開館」。最後「西港刈香」結束,向「田都府元帥」祭拜送神,感謝神明讓「牛犁歌陣」從訓練到結束皆圓滿達成,或稱「謝館」。刈香活動結束後,「牛犁歌陣」會暫歇,等過一年後再開始招集成員,練習「牛犁歌陣」,依此循環下去。

牛犁陣的起源,據說是鄭元和赴京趕考途中,因盤纏用盡,正愁無法成行之際,得乞丐傳授「牛犁陣」,而賴此維生,最後還加以發揚流傳,所以他便被尊為「牛犁陣」的祖師爺。 也有文獻指出,牛犁陣的最早源頭是來自於平埔歌謠。

相關文章

2023-11-08

張錦桂具有豐富的民謠知識和技藝,參與了「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並且在計畫結業後擔任教學助理,指導滿州鄉境各中小學的民謠社團和社區民謠班。他積極參與詩詞創作和演唱比賽,並且在國內外多項音樂展演和交流活動中取得佳績。他不僅具備傳統曲調、月琴彈唱、即興演奏和創作新詞的知識和技藝,還展現出顯著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2023-11-15

手紋文化為排灣族傳統民俗,反映部落之家族 族源、身分、地位、階級,圖案的構成代表自己與祖 先的關係與身分認同,排灣族手紋的圖案包括河川、土地、蛇紋、太陽、人形等, 展現與土地的關聯性。排灣手紋是一種身分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以掛勾紋圖案為例,只有傳統領袖可使用 ,代表著傳統地主身分,反映排灣社會階級分明的階序倫理。

2023-11-14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大約在清康熙45年,由先民攜香火隨祀,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興廟永祀。初建於「舊東港」故地,因山洪汜濫沖毀廟基,遷至「太監府」,後又颱風巨浪刮失,再次以海上漂來木材遷建至現今所在地建廟。 東隆宮一樓主祀溫府千歲,二樓奉祀倉頡和孔孟,三樓則奉祀玉皇上帝及南北斗星君、太上老君 、魚籃觀音、及值年太歲。 東隆宮的建築,首見三川牌樓,雕作幅巨,剪黏工緻,金箔層疊,夜幕中更顯耀眼。廟殿主體為三殿五門,南式翹脊,重簷聳立。雖是重建,但內室仍保留清領時期格局,神龕木作刀落栩生,翻天仰地,百年金身高坐,香煙嬝繞,佑民護境,千秋俎豆,楹聯書體、款款撰揮,處處皆可停步欣賞民間工匠傳統藝術之美。 東隆宮為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相傳溫府千歲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煬帝大業5年(西元609年),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適逢唐代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微服出遊,溫鴻捨身救駕有功遇險的皇帝,獲親賜進士出身,一起救駕的36人也一併賜封進士並義結金蘭,隨後36進士奉旨巡行天下不幸出海觸礁沉船同時罹難,太宗痛失功臣,信其成神之說,追封「代天巡狩」,是航海保護神,並建巨舶,王船上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