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風華

臺南市南區

十二婆姐陣

十二婆姐陣

臺南市南區

藝陣風華

十二婆姐陣

2023-11-03

南區灣裡同安宮(五媽婆祖陣)傳承自新營團,同時融入了「神授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創新。這種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展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在地性。灣裡同安宮的婆祖陣結合了當地文化元素,包括裝扮、面具和陣式,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每個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如骨傘、七星劍等,都彰顯了陣頭的特色和獨特性。這個陣頭是原台南府城唯一的婆祖陣,其表演形式融合了改運和收驚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和儀式性。此外,陣頭的面具已經發展至第三代,前兩代的面具保存完整,展現出深厚的藝術性。整體而言,南區灣裡同安宮的五媽婆祖陣不僅是當地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藝術表演。

十二婆姐陣,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及隨伺36宮婆姐之信仰息息相關,據傳是由大陸所傳入,為臺灣少見之宗教性藝陣,文獻及福建民間舞蹈,也沒有發現類似表演,極可能是臺灣民間藝人因應廟會活動而改良形成之陣頭。婆姐陣多半集中在臺灣南部,尤其是臺南、高雄一帶,其不僅具表演性,也兼具驅煞辟邪、護佑婦孺、收驚安宅等功能。十二婆姐陣即可能是由十八婆姐陣演變而來。

相關文章

2023-11-14

白鷺部落payljus,位於屏東來義鄉,從排灣族發祥地padain經歷過八次遷徙,最後在1959年遷移到山下現在的南和村,至今已有60年,儘管部落經歷多次遷移,但部落仍保留重要的祭典,像是今年春節期間白鷺部落payljus就舉行maljeveq人神盟約祭,雖然近幾年因為經濟和就學因素,參與準備祭儀的人數不如以往,但部落家族努力維持這項傳統文化,也在過程中積極尋找傳承的方式。 maljeveq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社會重要的文化祭儀,藉著與祖靈的相聚,再一次凝聚彼此,位於屏東來義鄉的白鷺payljus部落,是現今排灣族社會,仍然保有傳統祭儀,maljeveq的部落之一,每次都在春節時期,實踐與祖靈的約定。

2023-11-13

早期大武壠社群的生活準則是在雨期耕作,在旱季射獵,具有明確的作息規範,其規範的推動乃是透過祭祀儀式來強化,透過儀式以禁止不可從事的行為,稱之為「禁向」,每年一進入禁向期間,族人就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而透過祭祀儀式來解除禁忌,則稱為「開向」。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足見信仰與其生活之密切關係。

2023-10-13

清末大陸居民移民到宜蘭時,因恐遭原住民出草,多求助於當地石聖爺廟所奉祀的石頭公保佑。當地民眾有感於石頭公相當靈驗,加以舊時人民有將較為體弱多病的小孩給神明當義子,希望神明保佑小孩順利長大的做法,於是開始有信徒將石頭公旁的石頭磨平並繫上紅線佩帶於小孩身上,希望藉以得到石頭公庇佑,孩童也因此得以順利長大,故而有「掛貫」儀式的出現。利澤簡因有水運之利,居民日增,形成街市,乃在1826(清道光6)年,決議在街上建廟,命名「永安宮」,成為溪南地區唯一座東朝西、背海面山的媽祖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