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2023-11-02

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是台灣保存採茶戲曲傳統藝術的重要團體,憑藉近五十年的傳承與經驗,他們成功將客家山歌、棚頭、相褒、俚語等台灣客家表演文化精華融入劇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劇目不僅僅是一種演出,更是對客家語言文化的珍貴呈現,彰顯了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他們的劇本、舞台道具等相關資料應當被保存與記錄,以保護這份富有地方特色和流派特色的藝術遺產。

這個團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演出技藝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上。這種劇種的保存,不僅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更是對當地文化傳統的弘揚。透過他們的演出,觀眾能夠窺見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並且感受到這種古老傳統的魅力。他們的努力使得這門藝術得以延續,為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貢獻了重要的一環。


表演藝術歷史、變遷史 客家大戲為1920年左右,客家三腳採茶戲受時代環境及外來劇種影響下形成之新劇種,民間多稱為「改良戲」、「客家大戲」或「採茶大戲」等。不管是三腳戲或是大戲,它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又稱【平板】),【山歌子】、【雜唸仔】以及其他的小調為次要唱腔,這些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 1920年至1950年左右,是內臺採茶戲的精華時期。1950年後,由於電視的流行以及民眾娛樂習慣的改變,內臺戲班和四平戲班、亂彈戲班妥協、合作,演起外臺採茶戲,形成「日唱亂彈;夜唱採茶」的現象;也有戲班與賣藥商人合作,賣唱兼賣藥;部分與唱片行合作,錄製採茶歌或客家採茶劇。 大約從1980年開始,臺灣傳統戲曲才再度受到學術界及官方的重視。1996年,鄭榮興首先成立「客家戲曲學苑」,以培養客家戲曲新秀。 2001年,國立臺灣戲專成立客家戲科。2006年,國立臺灣戲專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採茶戲科也升格為客家戲學系。 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客家大戲發展歷經落地掃、內臺戲、廣播採茶戲、外臺酬神戲及精緻舞臺戲等不同表演型態,結合亂彈、四平、京劇及歌仔戲等劇種演出方式,保有客家傳統「九腔十八調」之風格韻味及三腳採茶戲之特質,以「平板」為主要唱腔。演出方式文武戲兼備,在文戲內加入武戲段落,讓劇情更能引人入勝。

相關文章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03

白鶴陣起源自宋江陣,與金獅陣、五虎平西陣同為一系統的孿生陣頭。主角雖然不同,但演出模式和宗教角色相近。在這個系統中,宋江陣是基礎,主角為「頭旗」,加上「獅頭」就成為「金獅陣」,再加上「白鶴」則是「白鶴陣」。台南縣七股鄉的樹林村保安宮和台南市安南區土城仔蚵寮的白鶴陣是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陣頭。

2023-11-13

關廟山西宮主祀關聖帝君,其草創於鄭氏時期,清康熙59年(1720)陳文達在《台灣縣志》中記載廟宇於偽時建(偽時即鄭氏時期),可見山西宮建立時期相當早。歷經清領時期郭光侯事件曾遭焚燬,以及後來兩次地震而傾圮,但在各官紳的奔走捐獻下得以重建與修繕。大正2年(1913)地方人士再度發起大修繕,並舉行醮祭,這是山西宮第1次有記錄者,而這一次是慶成醮,是否有王船祭典無法確定得知。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市街的民間信仰宮廟間又形成「七星墜地格局」。原來,市街內庄社古代分為8堡,其信仰中心分別為護安宮(王公廳)、北極殿、太子廟、觀音廳、清水寺、武安宮、朝天宮等,這7座宮廟被認為是「七星」,遂有「七星墜地格局」之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