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王爺有食,冤魂亦有食

臺南市後壁區

後壁崁頂放火馬

後壁崁頂放火馬

臺南市後壁區

池王爺有食,冤魂亦有食

後壁崁頂放火馬

2023-11-14

頂射火馬,這是後壁崁頂聚落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相傳其歷史十分悠久。有關射火馬的歷史緣由,主要與地方發生戰事,因廟東沼澤之地傷亡慘重,冤魂怨氣甚重,致使崁頂庄「鷄不啼,狗不吠」,後經庄 內耆老士紳共商對策後,遂請池王爺降駕解危處置,經過池王爺溝通協調、安撫亡靈之後,遂與好兄弟承諾「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自此之後地方平安無事,民眾亦得以安居樂業,池王爺給信眾的啓示「凡事,良性溝通協調必能成事,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因此庄民乃固定在池王爺聖誕進行好兄弟普渡與射火馬活動。

世代相傳,遵照神示,長期自主辦理,已成為崁頂人重要信仰活動。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民俗起源與盜賊襲擊官兵或盜匪搶庄遭襲殺有關,亦與區域歷史、地景緊密扣連,顯著反映族群與地方之特色。「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儀式內容代代相傳,迄今仍保持傳統形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07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2023-10-13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最早發源地,300多年前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漢人由渡海前來墾植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福建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寺供奉,當時為祈航海安寧郊商,同時興建後殿,奉祀天上聖母、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等,此後乃至日據時期,龍山寺除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外,更是商業、經濟活動之處,甚至為議事、訴訟等祈求神靈公斷之場所。

2023-11-13

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的生計上。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依據傳統曆法,數百年來都是如此(族人稱夜曆,近似台灣的農民曆,但各部落對每年的起始月份迄今仍無共識,所以有逐漸參照台灣農民曆的現象)。雖然無文字,單靠口傳或經驗傳承,但是在強勢異文化影響60幾年之後,雖然在公家機關、學校都普遍採用陽曆(西曆)的情形下,日常生活好像也逐漸被陽曆影響。唯獨在歲時行事和傳統祭儀的施行上,還是習慣於遵守傳統夜曆,以及遵從本部落執掌曆法長老的指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