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有保庇

嘉義市東區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嘉義市東區

有吃有保庇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2023-11-14

1684年(清康熙23年)漢人移民受到渡臺禁令影響,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而有許多俗稱「羅漢腳」的單身男性遊民。當時臺灣瘴厲瘟疫嚴重、械鬥民變頻繁,這些羅漢腳過世後經常無人祭祀,淪為無祀孤魂,善心人士乃於中元普度加以祭祀。 在臺灣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每年農曆7月鬼門開,讓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間接受普度。農曆7月15日是地官大帝聖誕,民間信仰認為地官大帝具有「赦罪」能力,因此在此時透過普度,能使地官大帝赦度眾生。普度除了能協助孤魂野鬼或祖先獲得赦度,同時也能讓自己在陽世間獲得較好的生活,藉此達到境安人和、冥陽兩利。

早期許多聚落內的庄頭,於每年農曆7月1日開始,會由一個個的庄頭輪流普度,形成相當特殊的普度文化。嘉義早期的聚落有整個月輪普的現象。但受到日治時期與二戰後國民政府雙重社會文化控制影響,普度日期逐漸統一,輪普現象就逐漸消失。有些地方普度改在中元節當日,有些則與其他聚落、地方宮廟合併辦理。

相關文章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2023-11-02

田屋北管八音團具有極為珍貴的傳統技藝和曲譜,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持續進行傳承和教學工作。他們在客家八音藝術和保存方面展現出色的代表性。基於這些事實,田屋北管八音團符合登錄的基準。他們熟知、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並具備傳習能力和意願。在當地文化脈絡下,他們被認定為適當的登錄對象。

2023-11-02

台北靈安社,創立於清同治10年(1871年),是北管曲藝傳統的典範,其表演藝術和文化傳承深厚,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具有代表性。近年來,台北靈安社積極培育愛好者和後進,特別是中小學生,加入北管音樂的學習和傳承,組織結構明確,工作分工細緻,展現出優秀的傳習能力和意願,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作為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的駕前軒社,台北靈安社在北管軒社中具有指標性,不論在歷史傳承、藝術表現和子弟戲演出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展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具有適當性。台北靈安社師承北管先生,以福祿派為主,多以古路為主要表演風格。早期的老師大多來自基隆和暖暖等地,因此早期的北管風格受到基隆福祿的影響。在戲曲唱腔和曲牌方面,台北靈安社受到基隆福祿的深遠影響,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價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