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雲林縣北港鎮

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2023-11-14

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和稱金水將軍或是千順將軍,部分地區也會以「千耳眼」稱呼,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chheng- ni- gan- ia-kong )」,是媽祖身旁最為著名之部將。千里眼,顧名思義能觀察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則能聽聞來自八方的細微聲響。媽祖以千順二將為護衛,其典故最早應出現於《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之章節所描述,描述盤據於山中做歲的金精和水精受媽祖收服而成為護衛媽祖之神。在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千順將軍是必定與媽祖一同奉祀的神明,不可或缺,各地有有多組千順將軍神將,隨媽祖繞境出陣,以壯大隊伍聲勢。

北港朝天宮的千順將軍信仰,除了與媽祖信仰同時存在之外,也因清代所流傳的助戰傳說使信仰特別穩固。根據光緒20年(西元1894)戴潮春事件,戴軍攻打笨港,笨港居民於正月十五日至朝天宮祈求媽祖神示,媽祖蕎擔飛起指示信徒製作兩面黑旗,書寫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豎立於朝天宮廟口,結果戴軍看見天兵天將之幻影,不敢攻擊,後笨港居民每次參戰接取此兩面旗子作為先鋒,每戰皆捷。便視為是媽祖與將軍顯靈助戰的神蹟。 北港朝天宮組織千順將軍餐與繞境的歷史已不太可考,推估應從清末開始發展,至日治時期組織化。

目前最早的影像紀錄為明治43年(西元1900年)至大正12年(西元1923年)之間所拍攝的老照片(相片中頓超和尚於西元1900年起擔任朝天宮住持,西元1923圓寂),以及現存北港朝天宮繞境路關行列表中所記載的第29神將,可顯示日治初期即有千順將軍神將的存在。而根據口述歷史,昭和2年(西元1927年)12位先賢成立「千耳眼爺公會」讓裝扮千順將軍神將的團體正式組織化。另有昭和5年(西元1930年)《臺南新報》記載,北港街組織莊儀團,為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 至民國82年(西元1993年)向雲林縣政府申請成為法人團體,命名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是臺灣最早向省政府登記立案的宮廟附屬社團,目前會員人數兩百多人,是相當具規模與組織化的神明會。

相關文章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2023-09-26

淡水是早期中國泉州移民的新故鄉,因此泉州人崇拜的鄉土神祇「清水祖師」便成為淡水泉民的重要信仰神祇,早在清咸豐年間淡水街居民即已輪值供奉,後於昭和十三年(1938) 在原「蕭府王爺」廟址創建「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其著名的「落鼻祖師」則與「清水巖祖師廟」輪值供奉。

2023-11-14

目前下淡水溪兩岸,包括高雄大樹、高雄大寮、目前屏東市(大洲里含大洲、頭前溪、六塊厝)、屏東萬丹等地的輪流做大功祭典,十分積極,民間自我認同度高,且因當地祭祀民眾對於此一歷史脈絡仍然清楚,所以持續保持著自主性、自發性地參與祭典活動。搭壇為祭場-下淡水溪請水(迎請英靈)-慶公筵-送水(恭送英靈),顯著反映下淡水溪兩岸六庄頭族群或生活與文化之特色。表此俗為下淡水溪東西兩岸六庄頭之特色民俗,存在時間已有一段歷史,同一事件引發的跨縣市(屏東市、萬丹鄉、大樹鄉、高雄市大寮區)民俗,有地域性統合之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