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炮仔聲整月響不停

雲林縣褒忠鄉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雲林縣褒忠鄉

歲末炮仔聲整月響不停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2023-11-14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為當地春祈秋報之完成式,與同具文資身分的「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食)飯擔」(實為上元祈安遶境),共同詮釋著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的歲時信仰文化。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之內容多元複雜,可歸納出三大面向:五年千歲進香及請王儀式、馬鳴山鎮安宮三朝清醮(含龍船換班)、香庄遶境及迎送王儀式等,各有不同信仰意涵與文化意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信守先民遺俗,祭祀形態特殊,其表現形式及現今的傳承體現具備一定的傳統模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牽動信仰圈幾近500香庄,形成雲嘉平原及濱海地區極為重要的民俗活動,蔚為一大人文景觀。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重要民俗登錄基準「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及實踐」。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之參與社群,皆認同五年千歲大科之信仰儀式,並為其重要之社會生活實踐形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重要民俗登錄基準「參與實踐之地方、社群或族群認同其為社會生活或文化特色重要之一環」。馬鳴山鎮安宮組織健全、經濟穩定,管理委員會態度積極、動能頗強,對於廟務及民俗之發展,頗有見地與理想。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及文化表現形式」。 七、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對於保存維護民俗,深具熱忱與企圖心,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具協助推動該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之能力及意願」。

相關文章

2023-11-14

「王府行儀」為儒家儀禮與道教祭祀科儀的融合,「王府」為王爺代天巡狩期間辦公之「行臺」,極為神聖與神秘,相應此空間布置而生的各項儀禮及排場,即為「王府行儀」,反映了傳統儒生的禮制及對王爺的敬畏,是臺灣王爺信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港慶安宮王府行儀,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為西港刈香三大主軸之一,掌握了香醮期間各式儀程之進展與節奏,包括香陣之領旨進出、道士團之覲朝、神尊之參禮等,在西港刈香中地位重要,傳承迄今,皆由香境內儒生主導,內容仍能與清代《醮事簿》大致對應,為臺灣王府行儀中保存最完整者。

2023-10-13

大墓公或稱為義塚公,元名為古村坡塘義民公,其成立有兩種傳說。一為據傳兩百多年前各村莊組有鄉防隊,以禦盜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間,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組織臺灣天地會,起義於彰化,全臺鄉勇響應。臺北以林小文為首,擺接堡(今土城、板橋、中和地區)壯丁,盡前鬢髮應之,一時大戰於柑林碑,時有良民欲糾眾以鎮兵亂,清廷誤認為天地會黨人,良民盡皆冤死於獄,而後真相大白,清廷乃表聖諭厚殮;二為大墓公旁另有一座「義塚萬善公廟」,墓碑上刻有「難民萬善遺骸墓」字樣,碑立於嘉慶十年(1805),清明日。

2023-11-02

鍾任壁先生是「閣」派第五代掌門人,自幼即開始學習家傳的潮調布袋戲,具有特殊性。他以優秀的文、武戲口白與演技聞名,擅長傳統布袋戲和創新的金光戲。他不僅在推廣和教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本市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者。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法令依據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第1項以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