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炮仔聲整月響不停

雲林縣褒忠鄉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雲林縣褒忠鄉

歲末炮仔聲整月響不停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2023-11-14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為當地春祈秋報之完成式,與同具文資身分的「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食)飯擔」(實為上元祈安遶境),共同詮釋著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的歲時信仰文化。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之內容多元複雜,可歸納出三大面向:五年千歲進香及請王儀式、馬鳴山鎮安宮三朝清醮(含龍船換班)、香庄遶境及迎送王儀式等,各有不同信仰意涵與文化意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信守先民遺俗,祭祀形態特殊,其表現形式及現今的傳承體現具備一定的傳統模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牽動信仰圈幾近500香庄,形成雲嘉平原及濱海地區極為重要的民俗活動,蔚為一大人文景觀。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重要民俗登錄基準「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及實踐」。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之參與社群,皆認同五年千歲大科之信仰儀式,並為其重要之社會生活實踐形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重要民俗登錄基準「參與實踐之地方、社群或族群認同其為社會生活或文化特色重要之一環」。馬鳴山鎮安宮組織健全、經濟穩定,管理委員會態度積極、動能頗強,對於廟務及民俗之發展,頗有見地與理想。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及文化表現形式」。 七、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對於保存維護民俗,深具熱忱與企圖心,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具協助推動該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之能力及意願」。

相關文章

2023-11-14

由金門縣黃氏宗親會進行恭迎紫雲始祖守恭公巡安民俗活動,此巡安活動傳承迄今約有百餘年之歷史(始於清宣統元年,1909 年);後再於農曆二月十八日於值年村落黃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而浯島恭迎紫雲始祖初始原僅為五股,後至二十一世紀初期考量人口繁衍之眾,遂區分出第六股(尚義、后壟,金門城)。今紫雲黃氏宗親在金門主要分成六股,獨立的四大股為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另有六個小股因經費因素考量合組成二大股,其中一合股是由英坑、東店、官澳所組成,另一合股是由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所組成。因此,使得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四大股聚落每六年輪值一次,而二合股中的英坑、東店、官澳、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等六聚落則每十八年輪值一次;其中之一合股輪值順序為英坑、東店、官澳;另一合股輪值順序為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則未參與輪祀。

2023-11-06

明興閣掌中劇團是台灣少數保留後場樂隊的劇團之一,他們的演出伴奏北管布袋戲,展現了技藝精湛且具有藝術性的特點。這種演出方式在台灣已經相當罕見,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領域中獨具特色。這個劇團的特殊性還體現在他們的師承和技藝傳承上。他們師承於林邊的全樂閣,涵蓋了操偶、文武場、木偶雕刻、服飾、頭盔製作等多個方面的技能。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家族成員共同完成,這種傳統的家族式傳承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的製作過程中保持著高水準的藝術品質。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