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元宵特有習俗

連江縣南竿鄉

馬祖鼓板樂

馬祖鼓板樂

連江縣南竿鄉

馬祖元宵特有習俗

馬祖鼓板樂

2023-11-14

清中葉,馬祖先民從福建福州語系原鄉遷移至馬祖列島的同時,也將家鄉的信仰及風俗移植在馬祖列島。墾植捕魚的生活辛苦費力,每年正月,農漁都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大家都要好好過一個元宵節—擺暝,而擺暝時帶動儀式進入高潮的就是鼓板—由敲擊樂器如大鼓、通鼓、兩杖、大鈔、小鈔、板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在迎神遶境隊伍行進時敲響,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串連起了節慶的張力。 農歷正月一開始,大人、小孩相約聚集在廟埕,大人指導、孩子學習、分組練習,都要為初八一直至到正月廿二的一系列擺暝活動,打出最能振奮人心的鼓板。師傅口述鼓譜,鼓譜讀音配合擊鼓、毃鑼、扣鈸的示範,徒弟在旁跟著念,邊唸邊打,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鼓板隊陣容大約10-15人一隊,最少5人即可成隊,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生隊或男女混合隊。演奏時間多以鼓起音,各種大小不同的鑼鼓配合著各自的節奏擊出樂音,力道勁直,剛柔並濟。

受移民原鄉的傳承影響,各地鼓板都有各自不同的來源,以其自成一格的節奏形成特色,饒富變化。例如東引的樂華鼓板聲音輕快,以輕柔活潑的小鑼單獨起音,不到六拍的時間,旋即以大鑼、通鼓、大鈔、小鈔及長桶鼓一起發出如雷的聲音,末段再搭配鼓聲與小鑼輪流敲打,一會兒鼓聲咚咚,一會兒小鑼鏘鏘,此起彼落,錯落悠揚。北竿的后澳鼓板像戲曲開場的和婉前奏;南竿的牛角(曹珠)鼓板號則充滿陽剛氣勢。 元宵擺暝迎神遶境時,祀神香火裊裊,鼓聲咚咚、鑼鈸對擊,人神交流達到了頂點。氣勢磅礡的聲音從這個廟到那個廟,從這個村到那個村,響徹雲霄。 馬祖鼓板歷久不衰,一直是馬祖居民內心最歡悅、最振奮的聲音。1996年陳崇順先生率先投入鼓譜蒐集研究,成立牛角鼓板隊,巡迴本縣四鄉各校推廣馬祖鼓板研習,並應邀參與連江縣政府地方文化節等多項活動開幕演出。為了要把它傳承下去,並加以發揚,民國90年正式登記社團,成立協會,擴大各村鼓譜練習,精進表演技藝,更重視這項傳統文化紮根與傳承,積極教導、培訓本縣各年齡層鼓板隊。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梨芳園北管樂團是彰化縣園派北管曲館中的代表性團體,具有強大的活動性和高水準的演出表現,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該團擁有40餘位團員,跨足了老、中、青三代,具有特殊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梨芳園北管樂團積極與當地廟宇合作,推動北管薪傳,為地方北管文化的傳承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其地方性和社區參與性。

2023-11-03

白鶴陣起源自宋江陣,與金獅陣、五虎平西陣同為一系統的孿生陣頭。主角雖然不同,但演出模式和宗教角色相近。在這個系統中,宋江陣是基礎,主角為「頭旗」,加上「獅頭」就成為「金獅陣」,再加上「白鶴」則是「白鶴陣」。台南縣七股鄉的樹林村保安宮和台南市安南區土城仔蚵寮的白鶴陣是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陣頭。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