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宵祈安繞境文化節

雲林縣水林鄉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雲林縣水林鄉

慶元宵祈安繞境文化節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於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整修大廟後並改稱「順天宮」,民國五十四年再次重修。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為開台第一鄉水林鄉當地歷史最久的媽祖廟。 每年元宵節起三天三夜的蕃薯寮媽元宵夜巡活動,始於何時開始已不可考,但根據耆老所說於日治時期之前即有,已是本村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年度盛大祭典。夜巡活動特色有面桶炮、射火馬、鑽轎腳、祈平安大龜及迎蕃薯寮媽遶境等,尤其是第三天農曆正月十七日更是盛況空前,活動時常尤晚上開始持續到到隔天中午前才結束,總吸引全國各地民眾蒞臨參與,在台灣元宵民俗盛會有「北部平溪天燈 、中部雲林水林蕃薯寮媽三天三夜元宵夜巡、 南部鹽水蜂炮 、東部炸寒單爺」,當地活動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堪稱屬於文化上的軟古蹟,至今仍保存下來,雖然遶境範圍已沒有像清朝時期範圍那麼大,但是在蕃薯寮媽三天三夜的遶境時間則是拉長,綜觀全台各地民俗慶典活動,大多遶境時間拉長是因為遶境範圍大,其密度就會比較不足,而蕃薯寮媽三日遶境範圍雖在蕃薯村與山腳村兩村的區域內進行,在遶境過程中,家家戶戶為了將媽祖留在自家久一些,故以施放大量的煙火,希望能獲得媽祖娘娘更多的庇祐,但同時也將遶境時間拉長,足已得知其煙火密度及信徒、旅外子弟熱情參與的精彩程度,能代表中部元宵文化慶典的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過程年年精彩,旅居他鄉遊子更企盼此時回鄉參與,也具家鄉獨老見到孩孫的凝聚性團圓意義,儼然是「蕃薯厝的過年」,也使得一年比一年更為熱烈盛況。 蕃薯寮媽元宵夜巡是咱庄頭、也是咱雲林縣的重要文化資產,值得大家好好傳承與保存,這項無形文化資產,只要好好規劃發揚光大,一定能引進觀光遊客,帶動地方繁榮。順天宮蕃薯寮媽與善男信女生活、學業、職業、社區發展是如此的緊密連結,深深的正面影響確實少見。

相關文章

2023-11-03

保存者賴宜和是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客家大戲藝師,不僅長期從事客家大戲表演藝術,還具備京劇、客家小戲、歌仔戲等多種劇種的演出技藝。他對客家大戲的相關知識和技術非常熟悉,能夠正確體現這一傳統表演藝術的精髓,並具有深厚的造詣。賴宜和具備傳習客家大戲的能力和意願,願意將自身的知識和技藝傳授給後人,推動客家大戲的傳承與發展。

2023-11-20

訂每年農曆十月十九為「年例」,至汐止忠順廟迎請尪公抵境,設壇祈福,繼之巡庄繞境。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