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台東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台東縣

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臺東縣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除了位居偏遠的部落外,從日治末期開始,因種種外來因素的影響,有些氏族已經中止了。但某些氏族還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努力保存,例如海端鄉的利稻、霧鹿部落,初來部落的王家和胡家等,就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祭場定期辦理射耳祭。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時,布農族的傳統祭儀明顯受到政府和教會的壓抑。隨著小米栽種的減少,和對經濟作物與薪資勞動的日漸依賴,農事祭儀包括射耳祭也日漸荒廢。但是在霧鹿,大約也是1960年代時,先是傳統射箭被納入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中。1970年代後期,鄉公所也開始要求霧鹿部落恢復辦理射耳祭。霧鹿部落於1986年(民國75年)成立了「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簡稱布音團),四處表演和參加比賽,先後出國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大陸、日本、新加坡巡迴演出。2003年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出版「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2004年前往英國,作6場巡迴演出。2010年布音團演唱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讓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和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馳名國內外。 1987年(民國76年)政府解嚴,1991年在國家劇院公演了〈布農族樂舞篇〉,讓布農族人找回了自信和自尊。晚近也發展出「文化」的自我認同,布農族人的「文化」,就是跟漢人有別的生活方式。從此以後,不但是海端鄉和延平鄉恢復了Malahtangia射耳祭,更進而辦理全鄉的射耳祭,和全國的射耳祭。

相關文章

2023-11-13

「聖母遊行」是天主教會在世界各地常見的祈福遊行活動,萬金聖殿在一八七○年十二月八日落成時,就是奉「無染原罪始胎聖母」為主保的;教會各堂區的主保慶日(堂慶)都會舉辦聖母遊行,主要為國家、社會祈福,藉以淨化人心;因此,要求教友以誦念玫瑰經或唱聖歌,代替鑼鼓、爆竹的喧囂;另一方面,激發教友效法聖母的「信、望、愛」三德,增進自己靈修與牧靈心火。

2023-11-10

清代時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濱海的福興、埔鹽兩鄉因位處風頭水尾,載拓荒的艱辛歲月,水利設施不善,到春耕時期,各庄農民常為了爭奪灌溉水源,發生械鬥事件。在鹿港郊區的北方、東方、南方有三個聯庄的組織,分別為頂十二庄(今海埔厝、洋仔厝等村莊)、中十二庄(即許厝埔一帶)及廈十二庄(今埔鹽、福興鄉一帶)。早年,此三個聯庄組織均至鹿港天后宮恭請媽祖,迎接媽祖到村莊內繞境祈福,目前「廈十二庄」每年仍至天后宮迎媽祖。

2023-11-07

因配合西港千歲爺,三年一科香,「西港刈香」的因素,要有文陣和武陣演出,所以慶善宮成立「牛犁歌陣」。在「西港刈香」活動前兩年年底(農曆 12 月底)開始訓練,並向「田都府元帥」祭拜請神,祈求學習過程順利,此舉稱「入館」。練習三、四個月後,再去西港慶安宮前演藝給千歲爺看,同時也給其他人檢驗,表示練習成果,亦稱「開館」。最後「西港刈香」結束,向「田都府元帥」祭拜送神,感謝神明讓「牛犁歌陣」從訓練到結束皆圓滿達成,或稱「謝館」。刈香活動結束後,「牛犁歌陣」會暫歇,等過一年後再開始招集成員,練習「牛犁歌陣」,依此循環下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