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台東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台東縣

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臺東縣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除了位居偏遠的部落外,從日治末期開始,因種種外來因素的影響,有些氏族已經中止了。但某些氏族還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努力保存,例如海端鄉的利稻、霧鹿部落,初來部落的王家和胡家等,就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祭場定期辦理射耳祭。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時,布農族的傳統祭儀明顯受到政府和教會的壓抑。隨著小米栽種的減少,和對經濟作物與薪資勞動的日漸依賴,農事祭儀包括射耳祭也日漸荒廢。但是在霧鹿,大約也是1960年代時,先是傳統射箭被納入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中。1970年代後期,鄉公所也開始要求霧鹿部落恢復辦理射耳祭。霧鹿部落於1986年(民國75年)成立了「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簡稱布音團),四處表演和參加比賽,先後出國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大陸、日本、新加坡巡迴演出。2003年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出版「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2004年前往英國,作6場巡迴演出。2010年布音團演唱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讓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和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馳名國內外。 1987年(民國76年)政府解嚴,1991年在國家劇院公演了〈布農族樂舞篇〉,讓布農族人找回了自信和自尊。晚近也發展出「文化」的自我認同,布農族人的「文化」,就是跟漢人有別的生活方式。從此以後,不但是海端鄉和延平鄉恢復了Malahtangia射耳祭,更進而辦理全鄉的射耳祭,和全國的射耳祭。

相關文章

2023-11-14

萬福宮主祀五府千歲,係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建廟,歷經數次重修:光緒七年(1881)、光緒十九年(1893)、大正五年(1916)、民國三十七年、五十一年、七十六年再度重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白砂崙庄,包括今福德里、萬福里和白雲里。 萬福宮傳統上有所謂「三年香、五年醮」的大型廟會祭典活動,香科(刈香)自1976年丙辰出巡大典以後即停止,直到2006年丙戌才又重現。二戰後迄今共舉行過八科王醮,分別在1960、1966、1974、1980、1985、1992、2002年、2020年,屬不定期醮典。

2023-11-02

林榮春是宜蘭員山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不僅熟練於本地歌仔、改良歌仔戲、布馬陣、彩船陣、公揹婆、蛤仔等藝能,還曾接觸北管戲曲,展現了多樣化的才華。他的布馬陣表演中,巧妙融入國劇、宜蘭歌仔等元素,並引入採船、公揹婆等藝陣,展現了獨特的風格。雖然在藝術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間,但他以熱情的傳承態度和創意頭腦,成功創造出獨特的陣頭藝術。

2023-11-10

各行業皆有行業之神,巧聖先師-魯班為木工業的守護神。早年鹿港有四個魯班公神明會的組織,以農暦五月七日魯班的生日為例祭日。 清光緒年間鹿港成立「小木花匠團鍽森興」組織,為魯班公會的組織,每年以擲茭的方式產生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幹部,籌辦祖師爺巧聖先師的祭祀。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4月,財團法人彰化縣鹿港紫極殿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棟樑、執行長黃志農提出辦理魯班公宴的構想,當時(宗教團體臺帳)所登錄的4個魯(老)班公會,都已經停止運作,鹿港地區仍然舉辦魯班公祭祀的宗教團體,僅有「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與「福興魯班公會」,兩個會仍然承襲傳統,由值年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執事人員,等各廠家募集「眾錢」,辦理迎神、祭拜、跋爐主、福食等活動,李、黃兩人拜訪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即將接任爐主的「鹿港佛俱行」老闆陳錫銘溝通,尋找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的支援,並詳細陳述活動的構想、效益與願景,並在陳錫銘的多方徵詢與協調之下,成功開啟辦理「鹿港魯班公宴」的第一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