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金門海上的守護神

金門縣金湖鎮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金門縣金湖鎮

東金門海上的守護神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2023-11-14

峰上祭蜂鄉俗乃源於相傳峰上村位於「蜂穴」上,多蜂之故,使得鄉民認為透過祭祀蜂穴之蜂的儀式性過程方能安頓靈穴而能安定居存於生存之環境。因此,峰上鄉民遂於天后宮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時設醮慶祝, 慶典中全村共同參與「祭蜂」特殊鄉俗。 峰上祭蜂鄉俗之主要價值在於呈現村落居民的村落擇址觀、傳統風水穴位的概念,以體現村民對於居存空間與宇宙觀之認知。並透過「祭」的儀式行為,突顯先民對於居存空間的平安、牲畜興旺之祈求與期盼,最後達到整體居存空間上的和諧關係。另透過神明形成共同信仰的方式聯結群體,此為於在相互間無血緣關係之村落內群體下超越口頭約束的有效聯結方式,並透過常年的祭祀與遶境巡安過程凝聚村落內部力量與團結情誼。

儀式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時設醮慶祝,慶典中更有全村參與恭迎天上聖母等諸神遶境巡安與食三牲粿儀式後進行。「祭蜂」儀式前,鄉眾於廟埕設桌並置兩頂神輦,桌面擺設三牲、紅鴨蛋、紅龜、「兵飯」與糖粿仔而桌下置臭酸水,後恭請中壇元帥主壇;儀式開始先由鄉老焚香祈祝,並由法司誦經祝禱恭迎眾神蒞壇,後鄉老一手未依固定順序將紅鴨蛋、紅龜與糖粿仔拋擲於鄉眾肩扛左右大幅度擺動之神輦間,另一手持碗盛臭酸水潑灑向神輦間之鄉眾,而鄉眾則冒遭神輦夾擊之險撿拾滾落神輦間之紅鴨蛋;世代以來峰上鄉俗流傳食得紅鴨蛋能帶來福氣與好運,而鄉民亦堅信不移,故「祭蜂」儀式過程鄉眾無不奮力撿拾紅鴨蛋;另鄉民會於儀式後撿拾盛裝散落於地之紅龜、糖粿仔及剩餘臭酸水餵食牲畜,希望牲畜亦能健康平安興旺。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同時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15

埤頭關帝廟之香火始於清康熙年間,廟宇經天災數次重建,人口也因瘟疫敗庄而有流動,戰後初期,埤仔頭人口漸多,庄民乃商議建關帝廟於現址。埤仔頭拍面宋江陣歷史早於建廟之前,約於1940年代前期即已存在,與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關廟下山仔腳關帝廟兩地同為36人拍面宋江陣,合稱「保東三陣」,若有廟會舉行,三陣齊聚,聲勢盛大,如108條好漢再現。

2023-11-14

據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十二月初六日,媽祖後裔孫林各,跨海東遷,拓殖斯土。恭請林祖姑天上聖母聖像隨身護佑,並由同宗林謁公請林祖姑天上聖母神像從溪尾仔上岸並奉祀於田中央庄內。光緒5年(西元1879年),被信士請走不還,經田中央三位宗親邀月眉厝、柑仔井、牛埔仔番社口之間宗親,六人組成迎回林祖姑婆小組;爾後更邀請:大竹圍、番社口、牛埔仔、外快官、市仔尾、祖廟仔、下篰仔、中街仔、過溝仔、西庄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北門口、南門口(番社)、坑仔內、田中央一、田中央二、田中央三、中察、柑仔井、草屯月眉厝一、月眉厝二,共聯合廿四庄林氏宗親之力,得以物歸原主。 之後經多年演變為:「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暱稱 私媽祖會),由二十四庄林姓宗親於清代組成之神明會,所奉祀的媽祖原來屬於私媽祖,無固定會址,憑媽祖聖裁,輪流奉祀,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

2023-11-03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的重要傳統,曾在台灣的節慶、廟會和其他慶典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並在台灣流行,特別是因為其適應廟會的熱鬧氣氛而迅速流行。北管戲曲也被稱為「亂彈」,是一種相對容易理解和受眾廣泛的戲曲形式,相對於其他更傳統的崑曲形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