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金門海上的守護神

金門縣金湖鎮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金門縣金湖鎮

東金門海上的守護神

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

2023-11-14

峰上祭蜂鄉俗乃源於相傳峰上村位於「蜂穴」上,多蜂之故,使得鄉民認為透過祭祀蜂穴之蜂的儀式性過程方能安頓靈穴而能安定居存於生存之環境。因此,峰上鄉民遂於天后宮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時設醮慶祝, 慶典中全村共同參與「祭蜂」特殊鄉俗。 峰上祭蜂鄉俗之主要價值在於呈現村落居民的村落擇址觀、傳統風水穴位的概念,以體現村民對於居存空間與宇宙觀之認知。並透過「祭」的儀式行為,突顯先民對於居存空間的平安、牲畜興旺之祈求與期盼,最後達到整體居存空間上的和諧關係。另透過神明形成共同信仰的方式聯結群體,此為於在相互間無血緣關係之村落內群體下超越口頭約束的有效聯結方式,並透過常年的祭祀與遶境巡安過程凝聚村落內部力量與團結情誼。

儀式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時設醮慶祝,慶典中更有全村參與恭迎天上聖母等諸神遶境巡安與食三牲粿儀式後進行。「祭蜂」儀式前,鄉眾於廟埕設桌並置兩頂神輦,桌面擺設三牲、紅鴨蛋、紅龜、「兵飯」與糖粿仔而桌下置臭酸水,後恭請中壇元帥主壇;儀式開始先由鄉老焚香祈祝,並由法司誦經祝禱恭迎眾神蒞壇,後鄉老一手未依固定順序將紅鴨蛋、紅龜與糖粿仔拋擲於鄉眾肩扛左右大幅度擺動之神輦間,另一手持碗盛臭酸水潑灑向神輦間之鄉眾,而鄉眾則冒遭神輦夾擊之險撿拾滾落神輦間之紅鴨蛋;世代以來峰上鄉俗流傳食得紅鴨蛋能帶來福氣與好運,而鄉民亦堅信不移,故「祭蜂」儀式過程鄉眾無不奮力撿拾紅鴨蛋;另鄉民會於儀式後撿拾盛裝散落於地之紅龜、糖粿仔及剩餘臭酸水餵食牲畜,希望牲畜亦能健康平安興旺。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同時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07

馬蘭複音唱法仍以領唱(獨唱)、高音(獨唱)、歌者即興、自由對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多聲部的複音唱法。保存者(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1997年創立,創辦人為郭子雄、高淑娟,師承馬蘭部落長者李原信、汪寶連、陽順英;新馬蘭部落長者林振葉、林振鳳;馬當部落長者郭英男、郭國治;康樂部落長者陽登山、豐福明、吳葉枝等人,主要展演為馬蘭阿美複音唱法「自由對位」歌唱形式,並融合歌舞劇形式展演,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0-13

勝安宮遶境活動以王母娘娘收圓、綏靖地方為目的。根據勝安宮的說法,收圓是指圓滿之意,遶境的過程中王母娘娘會渡化沿途的孤魂野鬼,使孤魂得以回歸王母娘娘懷抱、跟著王母娘 娘修行不再作祟,達到合境平安的效果。

2023-11-13

歸仁區仁壽宮俗稱「歸仁大廟」,其轄域約屬歸仁北里舊地,亦即今之「5角頭6村」(5角頭為:第1角紅瓦厝、第2角辜厝、第3角許厝、第4角後市仔、第5角楊厝,含括現今村里行政區域劃分之歸仁里、辜厝里、許厝里、後市里、看東里、看西里等地)。依《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鄭氏時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據傳係300餘年前明定國公鄭鴻達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1尊,隨身攜奉,安抵台灣。初僅奉於吳宅,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祐,乃有立廟之議,遂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清雍正2年(1724)增建兩廂,規模始具,而後歷有修建,同時依俗進行王醮大典,依據現有記載,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管理人林桂馨等人整修廟宇後,舉行了第一次5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亦各有建醮紀錄,1995年再次進行廟宇重修,經當時廟方主任委員兼任建醮總董事張主明主導重建,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進行乙亥科王醮。 論王船醮典之舉行,原應12年舉行一科,然仁壽宮王醮則多因故而未依俗如期舉辦,多以該廟宇重修或重建後,與「慶成」之由聯合舉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