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

臺南市安平區

安平鎮城隍廟公普

安平鎮城隍廟公普

臺南市安平區

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

安平鎮城隍廟公普

2023-11-14

安平城隍廟創設於清乾隆年間,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每年七月的城隍廟公普皆由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俟公普完畢,其餘角頭廟始進行私普,當地自古即有「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之俗諺,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安平由原先之六角頭增為十角頭,各角頭廟輪流擔任城隍廟公普的模式仍持續而未中斷,普度前之放水燈、山燈、走赦馬、牽水車藏 等儀式內涵豐富,深具在地脈絡。

城隍廟之公普,由安平十角頭廟輪任主普,當地居民高度認同,自動自發,從不間斷,反映高度民間之參與性與自主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反映出該地城隍廟之特殊地位;各角頭廟輪任主普,顯示出安平各角頭與城隍廟之特殊關係,以及安平聚落間之凝聚力;普度前之儀式內容,亦與該地之歷史、地理空間、生活文化相結合,深具地方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儀式前之放水燈、山燈、走赦馬、牽水車藏 等,皆維持舊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13

台灣民間如果嬰兒「度晬」都會分送親友一些小吃,例如油飯、紅蛋或蛋糕,讓大家同感喜氣;各地嬰兒度晬的禮俗,都大同小異,不過,以永康巿西勢里廣興宮(俗稱「元帥廟」)祭祀中心的西勢一帶,卻有一個很有人情味又具濃厚地域色彩的分餅習俗。 永康市西勢地區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和新化區崙仔頂,是以「分水餅」的方式來慶祝嬰兒度晬。在農曆元月20日也就是福德正神以前一年中生兒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水果餅」(俗稱「水餅」),給自己村庄的「福份」庄民品嚐,一起分享添丁的喜氣。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2023-11-14

排灣族最慎重與嚴謹的祭儀,是每五年與祖靈相聚的盛大聚首活動- Maljeveq「五年祭」;族人為懷念神靈的庇佑、回憶過去祖先辛苦打造的家園、祈­求未來的運勢平安順利,最重要的可以讓族人更努力工作,團結合作。在整個祭儀過程中有準備期(通靈請示、製作刺球竿、遮蔽)、正祭期(迎靈、刺球儀式、­祭祀、歌舞頌讚、送靈)、後成期(平安祈福、狩獵、農耕、宰豬獻祭等),而當中族人會­透過刺球祭儀及集體吟歌共舞,營造以夢想祈福、娛靈共生的境地,也促進族人彼此情感交­融及部落和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