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臺南市學甲區

學甲上白礁

學甲上白礁

臺南市學甲區

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學甲上白礁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學甲上白礁由「學甲十三庄」信眾共同參與,平常年之一日香路僅遶境學甲、中洲兩大庄;為求十三庄之和諧與向心力,遂衍生遶巡十三庄的三日香路,即「學甲刈香」(簡稱為學甲香)。早期刈香為不定期舉行,1988年後漸漸形成四年一科,固定於子、辰、申年舉行。

學甲上白礁為大臺南重要香科之一,其每年舉行的遙祭祖廟與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儀式,是泉州移民的歷史見證,亦是民間文化溯源不忘本、飲水思源之具體體現,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學甲上白礁儀程複雜多元並富含在地文化特色,有儀式性的宮內祭典、白礁亭謁祖祭典;有傳統出香及入廟儀式的法師接香、將軍溪畔「大道公埔」的請水請火請香、廟埕過火淨穢等等儀式;刈香繞巡十三庄並有過堡之俗,香陣中穿插自組藝閣、文武陣頭,更有報馬牛、報兵、蜈蚣陣、道士淨案等開路者,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樣貌。學甲上白礁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等時期,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十三庄的泉州移民後代與慈濟宮信徒,仍持續共同舉辦及參與每年的上白礁及四年一科的學甲刈香。形成學甲地區歲時祭儀重要環節,不僅是外出移民回鄉團聚的節日,也是十三庄聯盟表達團結互助的重要場域,充分展現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相關文章

2023-11-07

王玉川先生在說唱唸歌藝術領域的傑出表現和貢獻。他的咬字吐音、唱唸神韻和伴奏烘托等方面展現出高度的技巧,能夠在劇情中跌宕起伏、自由且即興地表達說唱唸歌之藝術境界。在十九歲開始說唱唸歌生涯後,王玉川的足跡遍及全臺,他自彈自唱的曲調豐富多樣,清晰流利地展現閩南語的韻味之美。他的即興編詞彈唱作品取材自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和戲班子弟的甘苦心聲,其說唱風格別具親切動人的魅力,帶有濃厚的地方性。

2023-11-14

新化鎮大坑里「大坑尾」聖母壇為300多年前居民所共同奉祀,當時只有16戶,居民於是互相宣誓不可「退份」,除非絕嗣無後。 在困苦的年代,聖母壇每年慶典遶境都相當艱辛,幾乎每戶男丁都要出來幫忙。而念及庄社山路路途遙遠,因此,就有各家必須準備餐點給遶境的人員吃飽飯的習俗出現,此地稱為「食飯擔」。

2023-11-03

南管戲曲作為古昔的常民娛樂,具有反映古代社會生活形態和娛樂方式的特點。林吳素霞女士的表演能夠體現這一傳統娛樂形式的特色,符合指定基準。南管戲曲在不同地區和流派間有著獨特的特色,而林吳素霞女士的表演突顯了這種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她的表演不僅具有南管戲曲的傳統風格,還展現了獨特的個人風采,符合指定基準。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