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市東區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市東區

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嘉義市從普度完後的農曆8月1日,一直輪流辦到農曆10月15日,擲頭家爐主成為嘉義人常見的現象。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的過爐儀式從1945年後開始,因為信仰圈臨近於嘉義市街內,當時送爐儀式皆以徒步恭請至各部爐會爐主、副爐主宅。1945年後各附屬團體相繼成立,大鼓團使用鐵牛車載運大鼓與職司樂器人員,其餘皆為徒步進行。約為1990年間,臺灣經濟起飛,道路交通運輸進步,參與跋爐主的人數日益增加,距離可遠至嘉義縣民雄鄉與水上鄉等地,因而才出現大卡車的載運。 地藏庵在跋爐活動興盛時期有將近30座的爐流傳於信徒間,目前剩存11座。這11座包含總爐會(5爐);駕前轎班會(2爐);駕前音樂會(1爐);駕前義集樂大鼓團(1爐);駕前將爺會(2爐)。早期神明會還包含同業公會,例如東市場福興陞、後興陞、西市場和義陞和果菜市場文華會等,都有到北嶽殿辦爐主會的紀錄。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地藏庵過爐科儀至今變化不大,但因時代的變遷,過爐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下降。

相關文章

2023-11-03

吉和堂八家將成立歷史久遠,為原臺南縣八家將的先驅,至今維繫傳統表演陣式,並傳承多團八家將團。仍保有臉譜藝術,值得保存。在傳統的民間陣頭上具有特色,表現深耕傳統文化與地區文化的特殊性與價值,吉和堂值得列為保存團體。

2023-10-13

在傳統泛泰雅社會中,男子曾獵首、女子具織布能力,始獲得紋面資格,方能論及婚嫁。紋面禮俗象徵在生命進程中成為「社會人」,肩負成家、保護聚落之社會責任,死後得以進入祖靈界。紋面禮俗含括了傳統泛泰雅文化中生命儀禮、社會責任、超自然觀念等地方知識。雖然今日紋面已不再廣為實踐,轉化為貼紋面貼紙、暫時性紋畫之行為,仍被族人作為族群認同之重要表徵。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