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新豐

臺南市歸仁區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臺南市歸仁區

巡狩新豐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2023-11-14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南關線三大廟所屬香境及其各自交陪境,文武陣頭(包括蜈蚣陣)總數逾50陣,其中以武陣的宋江陣和金獅陣為多,此與開發與清領末期治安不佳有關,陣頭間彼此又有師承、交陪關係,深具藝術與文化內涵;最特殊之處在於武陣保留「行大禮」(封刀俯首)之俗,顯映南關線人神互動的虔敬謙卑態度。南關線王醮暨遊社前之「接禮」最為震撼,皆在凌晨至天亮間進行,氣勢驚人,為最大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13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分別是由「封印送神」及「禮樂迎神」兩項民俗而組成,於1993年(民國八十二年)首舉,當時鹿耳門媽指示為感念諸神鎮海之功,增加「鎮海之祭」,感念眾神庇祐,也是送迎神儀典中唯一一次的海祭,之後便無此儀式。 鹿耳門天后宮所辦之封印送神與禮樂迎神分別接承自民間之舊俗中的農曆12月24日送神及正月初4迎神之俗。

2023-11-02

詹文贊先生是北管音樂的優秀代表,出身於新北市汐止的樂英社,具有逾半世紀的北管音樂學習經驗。他深入研究當地的社派(福路)曲館音樂文化,師承多位北管老師,包括鄭炳煌、郭成、劉永連、王福貴、何旺全等,並且精通文武場各種樂器表演和排場演唱。詹文贊能夠展現出臺灣北部北管音樂的獨特風格和音樂系統。

2023-11-14

「公愿祭天」起源於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荖葉宅事件,當時鄭氏族親為營救一對被視為抗日份子的夫妻鄭清及鄭昭英(同姓宗親),而觸怒日本警察廳,警告如未能如期交出要犯,將引來鄭氏家族慘遭滅族之災難。地方族老為確保荖葉宅宗族的平安,祈求善化慶安宮媽祖及在地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在神明指示下,立下重誓祈願,只要族親逢凶化吉,願年年拜叩天地,酬謝神愿。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