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雲林縣北港鎮

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2023-11-14

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和稱金水將軍或是千順將軍,部分地區也會以「千耳眼」稱呼,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chheng- ni- gan- ia-kong )」,是媽祖身旁最為著名之部將。千里眼,顧名思義能觀察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則能聽聞來自八方的細微聲響。媽祖以千順二將為護衛,其典故最早應出現於《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之章節所描述,描述盤據於山中做歲的金精和水精受媽祖收服而成為護衛媽祖之神。在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千順將軍是必定與媽祖一同奉祀的神明,不可或缺,各地有有多組千順將軍神將,隨媽祖繞境出陣,以壯大隊伍聲勢。

北港朝天宮的千順將軍信仰,除了與媽祖信仰同時存在之外,也因清代所流傳的助戰傳說使信仰特別穩固。根據光緒20年(西元1894)戴潮春事件,戴軍攻打笨港,笨港居民於正月十五日至朝天宮祈求媽祖神示,媽祖蕎擔飛起指示信徒製作兩面黑旗,書寫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豎立於朝天宮廟口,結果戴軍看見天兵天將之幻影,不敢攻擊,後笨港居民每次參戰接取此兩面旗子作為先鋒,每戰皆捷。便視為是媽祖與將軍顯靈助戰的神蹟。 北港朝天宮組織千順將軍餐與繞境的歷史已不太可考,推估應從清末開始發展,至日治時期組織化。

目前最早的影像紀錄為明治43年(西元1900年)至大正12年(西元1923年)之間所拍攝的老照片(相片中頓超和尚於西元1900年起擔任朝天宮住持,西元1923圓寂),以及現存北港朝天宮繞境路關行列表中所記載的第29神將,可顯示日治初期即有千順將軍神將的存在。而根據口述歷史,昭和2年(西元1927年)12位先賢成立「千耳眼爺公會」讓裝扮千順將軍神將的團體正式組織化。另有昭和5年(西元1930年)《臺南新報》記載,北港街組織莊儀團,為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 至民國82年(西元1993年)向雲林縣政府申請成為法人團體,命名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是臺灣最早向省政府登記立案的宮廟附屬社團,目前會員人數兩百多人,是相當具規模與組織化的神明會。

相關文章

2023-10-13

移民來臺之初,保生大帝神尊原先奉祀於原淡水福佑宮(媽祖廟)茅屋內,時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福佑宮將建廟因此將保生大帝大爐迎至北投里水源地。 後於嘉慶元年(1796)由李臣春先生迎請至中田寮演戲埔奉祀,時至嘉慶七年(1802)方塑金身。由於香火鼎盛故自咸豐五年(1855)由忠寮聞人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輪祀,原中田寮和水梘頭同屬一庄,後因燕樓李家人才輩出於清光緒 十一年乙酉科(1885)李貽電、李宗炳叔姪同榜武舉,光緒十七年辛卯科(1891)李宗聛中文舉,經擲筊聖示增加中田寮庄加入輪祀在每個庄里間九年一輪,160幾年來代代相傳,尤其是每年祝壽活動、過爐繞境、爐主厝的安爐大典皆為輪值庄里的重要慶典。並且在輪值年度每月在輪值庄里舉辦祭拜、犒軍、普施儀式。

2023-10-13

中秋搏餅是閩南地區特有文化且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2023-11-07

陳美珠和陳寶貴是一對搭檔演出說唱唸歌多年的藝人,合作無間,技藝純熟。陳美珠擅長即興戲曲語言,多角色嗓音變化,加上樂器伴奏,展現獨特魅力;陳寶貴具南管、歌仔戲底蘊,咬字吐音,充滿韻味,並擅長編劇敘事,二人組合堪稱臺灣說唱藝術的絕配,具有高度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登錄的評定基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