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牽水狀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追思先人

雲林縣口湖鄉

口湖牽水車藏(狀)

口湖牽水車藏(狀)

雲林縣口湖鄉

口湖牽水狀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追思先人

口湖牽水車藏(狀)

2023-11-13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的意思。台灣民間有血車藏及水車藏兩種,前者糊貼紅色系列的紙花,專做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 水車藏是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有一隻小三角旗用來招魂。轉動水車藏代表讓淹死的鬼魂,藉由旋轉的水車藏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過去村民在水車藏上寫上祖先的名字,隨著時代更迭,現代人通常在水車藏上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雲林縣口湖鄉每年的牽水車藏習俗,地方人士結合追思先人與宗教信仰。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口湖發生水災後,後人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兩天前往各村莊的萬人塚祭拜先人。隨後地方人士並興築萬善祠祭祀,將牽水車藏祭典與地方宗教信仰結合,並發揚光大。 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至少三千條以上人命。據地方耆老指出,當時水淹範圍包括目前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村落。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一場狂風暴雨來襲,北港溪及牛挑灣溪水暴漲,強風席捲海水引起海嘯倒灌至雲林沿海地帶,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一片汪洋,其中又以金湖港一帶災情最慘重。 待海水消退後,破損的船隻與村莊一片凌亂,原本的繁華市街更是屍橫遍野,當地許多人家的家譜中都記載這一頁恐怖的歷史,相關文獻也記載這次水患式開台以來最大的風災水患,死亡約三千人。 災後在官民協助下,分別挖了四個大穴集體掩埋冤魂,受前清皇帝敕封為「萬善同歸」,這些死者都是災後倖存者無法辨識的親友,此後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亡者的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牽水車藏超渡祭典追悼。

相關文章

2023-11-14

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即是《諸羅縣志》記載創建於康熙39年(1700年)的笨港街天妃廟。若較保守根據廟內現存乾隆40年(1775年)〈重修諸羅笨港天后宮碑記〉推論其創建時間,廟史至少也可上溯至雍正8年(1730年),為笨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媽祖進香團數量居全國之冠,分靈遍布全球。各地民眾自主進香活動維護久遠。全國最具代表性之媽祖進香目的地。北港進香產生之文學、藝術、俗諺、儀式多元且豐富。北港進香歷史悠久且保留傳統進香儀式。朝天宮保存完整之北港進香相關文物、資料。

2023-11-14

臺東縣卑南族的南王、下賓朗及巴布麓部落,都有婦女工團(misa’ur,即換工團)以及專屬的小米祭慶典。婦女小米祭包含山田燒墾和種植小米,婦女工團(misa’ur)集體小米田除草,以及婦女小米除草完工祭(或完工慶)。 其中南王部落因為人口數較多,已發展出一個一連3天的節慶活動,統稱為Mugamut(婦女小米除草完工慶)。完工慶期間由男子支援採猴籐和荖籐,同時準備傳統食材和傳統食器,慶典當天並支援餐食服務。

2023-11-13

苓仔寮位於將軍區苓和里、保源里之內,是將軍區內的大聚落之一。苓仔寮以主祀「池府千歲」的「保濟宮」為聚落公廟。 苓仔寮先祖自中國移民來臺,將植棉、手工彈被及手工紡織技術傳入此地,逐漸發展成為製被產業聚落,並以此工藝聞名,素有「棉被巢」、「棉被窟」之稱。苓仔寮因農業社會草寮及棉被產業較為畏火,怕發生火災,而逐漸發展出於 冬至前夕「送火王」之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