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運滿滿

南投縣竹山鎮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南投縣竹山鎮

財運滿滿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土地公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信仰。台灣的土地公信仰源自於元朝末年(1360年),盛於明朝鄭成功率軍渡海來台,閩粵居民集體移民來台時期。按增田福太郎所著《台灣宗教信仰》中記載:「福德正神,本神俗稱土地公,與台灣的開拓具有深切的關係,雖為守護農業之神,但同時為鎮守土地之神,又是經濟之神,故廣受台灣人的崇敬。」 台灣有句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意指土地公無所不在,遍布城市鄉鎮。其形象多為滿臉皺紋、銀髮白鬍,手執拐杖、和藹慈祥的員外造型。台灣土地公的神職除了是村落、家宅、墳墓、水源、礦業的守護神,也是掌管農業的神祇,除此之外也是財神。《台灣省通誌》即言:「土地公亦為商人崇拜之財神」。台灣鄉間的土地公廟各有其特色,其中南投縣竹山鎮社寮『紫南宮』(《台灣靈驗寺廟全紀錄》中提到:「紫南宮原名福德寺」)則提供民眾借金生財的功用。 『借金』意為向土地公借錢周轉。光復初期,人民生活困苦。紫南宮本著扶助居民之精神,開放社寮地區居民向土地公求取『福德金』。在民國五十年代至民國六十六年期間,僅開放當地居民於農曆正月十五及十六日求取,金額上也少作限制。後因求取『福德金』之社寮子弟事業有成,吸引外地居民求取,紫南宮便開放為由社寮里民擔保,外地信眾可求取福德金之規定。後因求取信眾日益增多,民國七十二年起限制借金金額為貳百元,民國七十六年再改為借金金額上限為陸百元。此『借金』活動規模已擴及全台,目前更採用電腦化處理借金事宜。紫南宮土地公『借金』活動為台灣民間信仰中極為特殊之土地公廟。

相關文章

2023-11-02

林榮春是宜蘭員山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不僅熟練於本地歌仔、改良歌仔戲、布馬陣、彩船陣、公揹婆、蛤仔等藝能,還曾接觸北管戲曲,展現了多樣化的才華。他的布馬陣表演中,巧妙融入國劇、宜蘭歌仔等元素,並引入採船、公揹婆等藝陣,展現了獨特的風格。雖然在藝術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間,但他以熱情的傳承態度和創意頭腦,成功創造出獨特的陣頭藝術。

2023-09-18

楊蓮英女士坐科11年,基本功札實穩健,在京劇武旦方面有獨到之表演心得,能戲甚多,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認定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