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運滿滿

南投縣竹山鎮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南投縣竹山鎮

財運滿滿

竹山社寮紫南宮借金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土地公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信仰。台灣的土地公信仰源自於元朝末年(1360年),盛於明朝鄭成功率軍渡海來台,閩粵居民集體移民來台時期。按增田福太郎所著《台灣宗教信仰》中記載:「福德正神,本神俗稱土地公,與台灣的開拓具有深切的關係,雖為守護農業之神,但同時為鎮守土地之神,又是經濟之神,故廣受台灣人的崇敬。」 台灣有句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意指土地公無所不在,遍布城市鄉鎮。其形象多為滿臉皺紋、銀髮白鬍,手執拐杖、和藹慈祥的員外造型。台灣土地公的神職除了是村落、家宅、墳墓、水源、礦業的守護神,也是掌管農業的神祇,除此之外也是財神。《台灣省通誌》即言:「土地公亦為商人崇拜之財神」。台灣鄉間的土地公廟各有其特色,其中南投縣竹山鎮社寮『紫南宮』(《台灣靈驗寺廟全紀錄》中提到:「紫南宮原名福德寺」)則提供民眾借金生財的功用。 『借金』意為向土地公借錢周轉。光復初期,人民生活困苦。紫南宮本著扶助居民之精神,開放社寮地區居民向土地公求取『福德金』。在民國五十年代至民國六十六年期間,僅開放當地居民於農曆正月十五及十六日求取,金額上也少作限制。後因求取『福德金』之社寮子弟事業有成,吸引外地居民求取,紫南宮便開放為由社寮里民擔保,外地信眾可求取福德金之規定。後因求取信眾日益增多,民國七十二年起限制借金金額為貳百元,民國七十六年再改為借金金額上限為陸百元。此『借金』活動規模已擴及全台,目前更採用電腦化處理借金事宜。紫南宮土地公『借金』活動為台灣民間信仰中極為特殊之土地公廟。

相關文章

2023-11-14

目前下淡水溪兩岸,包括高雄大樹、高雄大寮、目前屏東市(大洲里含大洲、頭前溪、六塊厝)、屏東萬丹等地的輪流做大功祭典,十分積極,民間自我認同度高,且因當地祭祀民眾對於此一歷史脈絡仍然清楚,所以持續保持著自主性、自發性地參與祭典活動。搭壇為祭場-下淡水溪請水(迎請英靈)-慶公筵-送水(恭送英靈),顯著反映下淡水溪兩岸六庄頭族群或生活與文化之特色。表此俗為下淡水溪東西兩岸六庄頭之特色民俗,存在時間已有一段歷史,同一事件引發的跨縣市(屏東市、萬丹鄉、大樹鄉、高雄市大寮區)民俗,有地域性統合之特色。

2023-11-06

頭髮舞為雅美族獨有,其藝術價值已獲肯定。除日治時期文獻外,臺灣光復後有蔡麗華(1985),李天民(1996),林子晴、胡正恆(2005),郭俞君(2007),呂鈺秀(2009),錢善華(2010)等之研究。林子晴、胡正恆(2005)的研究指出頭髮舞有一個製造最高潮之舞蹈樂段,以四分音符重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變態拍子的效果。

2023-11-07

楊秀卿女士的說唱念歌藝術,最初是中下階層賣藝糊口的必備技能。然而,她的藝術才能在1985年被文建會所發掘,並在藝術季中獻聲。從那時起,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傳承,已經持續了廿多年。儘管楊女士失去了雙眼的視力,她以溫柔而堅定的歌聲,見證著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楊秀卿女士以她的即興念歌技巧聞名,並且致力於說唱藝術的教學和推廣。她的才華受到了眾多人的認識和激賞,並且榮獲國家薪傳獎的肯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