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的熱烈過年

花蓮縣豐濱鄉

港口部落阿美族豐年祭

港口部落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縣豐濱鄉

阿美族的熱烈過年

港口部落阿美族豐年祭

2023-11-13

依山傍溪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

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 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 7月20日:Misavelac、Pakalon(準備工作捕魚、殺豬、報訊息),每年固定時間。 7月21日:Malitapod、Pacakat(迎靈祭進級儀式) 7月21日: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2日: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3日:sakatolo Pakomodan(宴靈祭、敬老尊賢、手牽手、表揚、宴客),每年固定時間 7月24日:Mipihayan(送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5日:Pakelan(漁撈祭),每年固定時間。

相關文章

2023-11-13

西港慶安宮由西港仔街、瓦厝內、南海埔、堀仔頭和茄苳腳等所謂「五角頭」共同管理,創建於康熙51年(1712),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一般認為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可能隨鄭軍而來,但天上聖母則是分靈自鹿耳門天后宮,這也就是每屆刈香前必先至鹿耳門「請媽祖」的歷史背景。

2023-11-14

直加弄香,又稱「安定香」,推測最早可能源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頂下各庄出力重建保安宮完工後,便開始有了香科雛形,但至今並無相關清代文物、文獻出土,難以考查當時活動樣貌。而至少最晚於日治時期便是每三年乙科舉行刈香遶境。 安定保安宮直加弄香是從各庄齊建保生大廟延伸而來,是地方人文歷史的濃縮。香科活動最為每三年乙科,稱為「小科」,採「年底建醮、隔年三月刈香」之型態,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改成「香醮合一」,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再改以「城隍夜巡」取代香科、以「三朝祈安禮斗法會」取代醮科,並每12年(未年)再擴大為全交陪境會香及作醮,稱之為「大科」形成今日所見的「直加弄香」。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