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三太子遷移活動

臺南市新營區、鹽水區、學甲區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臺南市新營區、鹽水區、學甲區

全世界最大三太子遷移活動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2023-11-13

本地起源說有3說;一是學甲頂洲說法,從農閒發展而成的競技活動,二是學甲宅仔港發源說,日治大正初年宅仔港人訓養野鴿,發展而成。第三則是海線聚落人民喜歡養鴿子,卻因鴿子會受到老鷹圍捕,而掛上鴿笭嚇阻老鷹。 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嘉南平原上流行之鴿笭類型至少有3類,且都源自於一種名為「哨子笭」,為自娛之用,後為競技發展出不同樣式之鴿笭。 現今通用流行的為「短笭」,流傳新營、鹽水、學甲、義竹等區;目前比賽最長的鴿笭為1尺4分,重量約在2兩7,以「白樹仔12」做為笭蓋的素材,過去笭管以竹材為主,現今則改用檜木片。 另外則有「長笭」,因笭長而得名,長度從100公分到180幾公分皆有,重量則在半兩到9兩也稱「長龍」、「扁擔笭」、「長管笭」、「竹管仔笭」,流傳於將軍溪沿畔之鹽分地帶,如佳里區、將軍區、七股區等聚落,後因建築物密集、電線太多,不適合施放長笭。目前頂廍、頂山仔腳、大潭等聚落嘗試重新恢復此風俗。 另有一類鴿笭稱「盤仔笭」,亦稱「紅龜仔笭」,笭蓋為草笠型,過去流傳於曾文溪沿岸的西港、下營、安定等地區,現以無人使用。

相關文章

2023-11-14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2023-11-10

「遶境」出巡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普遍常見的活動,是指神明巡視轄區,一般神明也有所謂「溫庄」的活動。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祈求合境平安。九庄媽的祭祀組織可以祭祀圈概念含概,雖無實質廟宇,但九庄媽相關祭祀活動,包括請媽祖、過爐、出巡及到食水嵙刈香,其祭祀費用皆由輪值庄頭負擔,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亦有巡境的範圍,可說是一個有神無廟的地方性祭祀圈。九庄媽信仰對於新社地方社會、文化與歷史具有型構「新社地方」的精神動力、為地方拓墾歷史記憶、地方文化發展根基等特殊且深厚的意義。

2023-11-02

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保存著累代的客家八音技藝,並能夠正確地呈現該項目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他們的表演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風格。他們不僅保存著傳統技藝,還具有傳承的能力和意願。這種傳習的能力對於保存該項目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在客家文化的脈絡下活動,他們的表演和傳承工作符合當地文化環境和傳統脈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