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嘉義縣新港鄉

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2023-11-13

新港原名「麻園寮」,於清乾隆年間為遍植麻園之地,但要說新港的原始全名應稱為「笨新南港」,其後略稱為「新南港」,爾後更加簡化為「新港」,日治時期因稱新港的地方太多,所以就把港的水字旁去除稱為「新巷庄」,直到二戰後又恢復原名「新港」,所以由新港的地名的演變來看,「新港」與「笨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新港在歷史、文物、居民來源而言,是笨港的化身,是因為居民受天災人禍後,漳籍居民集體遷移的地點,可視為笨港的延長聚落。 
1621年船戶劉定國自湄洲天妃廟恭請媽祖祖聖像隨船護佑來臺,安全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即台灣海峽),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 據《諸羅縣志》記載,笨港在當時已經是台灣最繁榮的街市之一,而笨港天后宮則是台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當時住持僧景端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而笨南港就在天災、人禍之下漸次沒落。 
 
當時自笨南港遷移而來的居民,多數是殷富世家,因此不僅帶來笨港財富、文物,更本著飲水思源的觀念,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定於「白鶴穴」上建廟,重立笨港人的精神中心——笨港媽祖廟。此地為當時何姓人家所有,何姓先人慨然捐地建廟,歷經十二年,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奉天宮。從此,笨港媽祖的香火得以在新港地區綿延不絕,現今已成為台灣媽祖的信仰中心之一。 
 
一年當中,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供奉在廟裡,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來,如:正月十五元宵繞境,或四年一度的十八庄繞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轎中遊行街面四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繞行雲嘉兩縣66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明生日或謝平安時,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奉祀於村廟中的正殿神房內的位置,表示其地為的崇高。還有就是新港街面上的四村的村民,家中有婚禮或新居落成時都會迎請媽祖至家中數日,神像供奉於臨時的神壇之上,並坐於中央的位置,表示由祂主持整個儀式。 
 
每當媽祖出巡繞境時,正月十五日當天,上午神轎已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一點的繞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繞境之事,對新港人來說一年一度的元宵繞境意義是很重大的,這樣的活動由古笨港時期流傳至今將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

2023-11-02

新瓦屋花鼓隊起源於1947年,當時新竹地區的居民在光復遊行活動中發起「一鄰一扛大鼓」的慶祝活動。為了擴大規模,他們組成了一支以丑扮為主,穿著花衫、拿著花傘、走花步、打花鼓等形式表演的花鼓隊,並以男性反串女性角色。隨著社會進入工商業時代,新瓦屋花鼓隊曾面臨困境,但在1997年獲得新竹縣政府邀請表演後,再次受到觀眾歡迎。

2023-11-02

李阿質是漢陽北管劇團的資深演員,他在9歲時就加入了戲班,經歷了多個亂彈劇團,包括「新美園」、「宜蘭英」和「東福陞」等,並且在北管戲曲領域經營已經超過70年。他的演技非常精湛,唱腔細緻優美,擁有極強的記憶力,是宜蘭本地具代表性的亂彈戲演員。

2023-11-06

明興閣掌中劇團是台灣少數保留後場樂隊的劇團之一,他們的演出伴奏北管布袋戲,展現了技藝精湛且具有藝術性的特點。這種演出方式在台灣已經相當罕見,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領域中獨具特色。這個劇團的特殊性還體現在他們的師承和技藝傳承上。他們師承於林邊的全樂閣,涵蓋了操偶、文武場、木偶雕刻、服飾、頭盔製作等多個方面的技能。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家族成員共同完成,這種傳統的家族式傳承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的製作過程中保持著高水準的藝術品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