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嘉義縣新港鄉

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2023-11-13

新港原名「麻園寮」,於清乾隆年間為遍植麻園之地,但要說新港的原始全名應稱為「笨新南港」,其後略稱為「新南港」,爾後更加簡化為「新港」,日治時期因稱新港的地方太多,所以就把港的水字旁去除稱為「新巷庄」,直到二戰後又恢復原名「新港」,所以由新港的地名的演變來看,「新港」與「笨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新港在歷史、文物、居民來源而言,是笨港的化身,是因為居民受天災人禍後,漳籍居民集體遷移的地點,可視為笨港的延長聚落。 
1621年船戶劉定國自湄洲天妃廟恭請媽祖祖聖像隨船護佑來臺,安全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即台灣海峽),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 據《諸羅縣志》記載,笨港在當時已經是台灣最繁榮的街市之一,而笨港天后宮則是台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當時住持僧景端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而笨南港就在天災、人禍之下漸次沒落。 
 
當時自笨南港遷移而來的居民,多數是殷富世家,因此不僅帶來笨港財富、文物,更本著飲水思源的觀念,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定於「白鶴穴」上建廟,重立笨港人的精神中心——笨港媽祖廟。此地為當時何姓人家所有,何姓先人慨然捐地建廟,歷經十二年,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奉天宮。從此,笨港媽祖的香火得以在新港地區綿延不絕,現今已成為台灣媽祖的信仰中心之一。 
 
一年當中,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供奉在廟裡,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來,如:正月十五元宵繞境,或四年一度的十八庄繞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轎中遊行街面四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繞行雲嘉兩縣66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明生日或謝平安時,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奉祀於村廟中的正殿神房內的位置,表示其地為的崇高。還有就是新港街面上的四村的村民,家中有婚禮或新居落成時都會迎請媽祖至家中數日,神像供奉於臨時的神壇之上,並坐於中央的位置,表示由祂主持整個儀式。 
 
每當媽祖出巡繞境時,正月十五日當天,上午神轎已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一點的繞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繞境之事,對新港人來說一年一度的元宵繞境意義是很重大的,這樣的活動由古笨港時期流傳至今將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

2023-11-07

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主要有三位演員,搭配現場打擊樂、弦樂伴奏,表演具備何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定義,是民間地方小戲。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藝陣團體,所唱的音樂是潮調,樂師能演唱二四譜,是非常特殊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傳統「潮調」音樂,具備特殊性。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全國僅此1團,故事性及表現性皆強,為「以言代演」的民間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潮調音樂,頗為特殊。此陣人數眾多,向心力極強,不斷執行於傳習工作,積極地提升表演,於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及歸仁大人廟建醮時必出陣。

2023-11-08

曹永生是戰後臺灣本土培養的優秀京劇小生,他不僅在各派小生戲中有獨到的詮釋,還參與了雅音小集的新編戲創作演出。近年來,他還跨界參與各類傳統戲曲演出,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華,並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基於這些特點,曹永生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性。

2023-11-14

排灣族最慎重與嚴謹的祭儀,是每五年與祖靈相聚的盛大聚首活動- Maljeveq「五年祭」;族人為懷念神靈的庇佑、回憶過去祖先辛苦打造的家園、祈­求未來的運勢平安順利,最重要的可以讓族人更努力工作,團結合作。在整個祭儀過程中有準備期(通靈請示、製作刺球竿、遮蔽)、正祭期(迎靈、刺球儀式、­祭祀、歌舞頌讚、送靈)、後成期(平安祈福、狩獵、農耕、宰豬獻祭等),而當中族人會­透過刺球祭儀及集體吟歌共舞,營造以夢想祈福、娛靈共生的境地,也促進族人彼此情感交­融及部落和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