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臺南市中西區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市中西區

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2023-11-13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為祭孔典禮的正式稱法。「大成」為孔廟的代稱,「至聖先師」為孔子的尊稱,「釋奠」語出《禮記》,為祭祀過往聖哲師尊的祭典。換言之,其意涵為,在孔廟祭祀孔子的典禮。釋奠在周代之前,為祭祀先賢的祭典,除四季固定舉行外,則是天子視察學校或祭祀先師的祭典。孔子去世之後,最早僅以家祭在曲阜孔廟祭祀,至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4年),漢高祖經過魯地時,以太牢(古代中國最高規格的犧牲祭祀,以1頭全活牛作犧牲,僅限於對天或天子)祭孔子,祭孔規格提升為帝王之禮。正始2年(公元241年)魏齊王以「釋奠」禮在辟雍(皇宮內供貴族弟子教育與祭祀的學院)祭孔,開釋奠祭孔之例,此後祭祀地點由孔廟轉為國學,並逐步制度化。隋文帝時尊孔子為「先師」,並正式規定以「釋奠」禮祭孔,遂發展成為祭孔專用典禮形式。

唐代以後,祭孔釋奠固定在農曆2月與8月上丁之日(意指該月上旬的丁日)。各地也廣建孔廟,因此祭孔儀式由京城往各地擴散,成為全國性大典。此後歷代祭儀不斷擴充和變化,祭儀的內容意涵也不斷改變。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政府宣布祭孔釋奠典禮在國曆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定名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臺南孔子廟舉行。臺南孔子廟為全臺最早設置,清康熙4年(公元1665年)鄭氏政權初平定臺灣,鄭經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材」,於是在南坊桂子埔建孔廟,並設置明倫堂為國子監,收納院試(鄭氏科舉制度最高階的考試)通過的考生為官員培訓,清康熙5年(公元1666年)完工。清康熙21年(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後,孔廟曾改作臺南公學校,大正6年(公元1917年)學校移出後進行整修,仍維持祭孔釋奠樂局。昭和8年(公元1933年)出版《聖廟釋奠儀節》,將臺南孔子廟祭孔釋奠細節內容整理出來。從此,臺南孔子廟即以此儀節規範,作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進行流程。

相關文章

2023-11-03

潘玉嬌出身於戲曲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通曉西皮和福路,並且在生旦表演方面傑出。這種家學背景為她提供了扎實的戲曲技藝基礎。潘玉嬌的技藝主要傳承自中部職業內行班傳統,同時她還承襲了家族的北管技藝。她保留了亂彈劇目160齣的表演技藝,這在當今的亂彈戲界中顯得非常珍貴。潘玉嬌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亂彈童伶,出身苗栗後龍東社班,代表了臺灣職業亂彈班界中的特殊流派。她的表演風格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彰顯了臺灣地方戲曲的多樣性。

2023-11-13

后湖聚落位於金城鎮東南方,鄰於泗湖聚落與昔果山聚落,屬金門縣金寧鄉管轄,為一血綠聚落,即整體后湖聚落以許姓為主要姓氏,根據《金門縣志》記載:「今浯之許姓,係宋末自丹詔(今詔安)遷來,故名初居之村曰丹詔,後分數系(金門縣志,1992:381)。」 整體后湖聚落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廟宇明確創建年代己不可考,但透過廟內匾額推測,創建年代約於清初,宮廟並於1976年進行重修(金門縣志,1992:494);廟宇中主祀神明為六姓王府、池府王爺、朱府王爺,另有陪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蘇府王爺、中壇元師等;原每年六姓府王爺、池府王爺、朱府王爺之誕辰皆舉行建醮儀式,但因考量居民之經濟清況,現己修改為一年只建醮一次,且由三位王爺輪流;另有每十二年一次,逢兔年舉行之海醮。貓公部落在台灣地圖上東側海岸中心點,北距花蓮市50公里,西距花蓮縱谷的光復19公里,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脈,兩條河匯合部落區域後向東入海。

2023-11-03

郭應護先生是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的傑出藝術家,他對南管音樂的熱愛和專業造詣使他成為當地南管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他具有豐富的南管音樂經歷,早在父親的影響下就開始接觸南管音樂,並且在遏雲齋學習南管的過程中得以精進自己的技藝。
返回頂端